Loading AI tools
苏联政治人物,克格勃主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謝列平(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Шеле́пин,羅馬化:Aleksandr Nikolayevich Shelepin;1918年8月18日—1994年10月24日),蘇聯黨和國家領導人。曾任蘇聯共青團中央第一書記、國家安全委員會副主席、黨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克格勃主席、部長會議副主席、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等職務[1]。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8年2月23日) |
此條目過於依賴第一手來源。 (2018年2月23日) |
亞歷山大·謝列平 Александр Шелепин | |||||||||||||
---|---|---|---|---|---|---|---|---|---|---|---|---|---|
全聯盟列寧主義青年共產主義聯盟第一書記 | |||||||||||||
任期 1952年10月30日—1958年3月28日 | |||||||||||||
前任 |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米哈伊洛夫 | ||||||||||||
繼任 | 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內 | ||||||||||||
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58年12月25日—1961年11月13日 | |||||||||||||
總理 | 尼基塔·赫魯雪夫 | ||||||||||||
前任 | 伊萬·謝羅夫 | ||||||||||||
繼任 | 弗拉基米爾·謝米恰斯內 | ||||||||||||
黨和國家監察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62年11月23日—1965年12月9日 | |||||||||||||
前任 | 職位設立 | ||||||||||||
繼任 | 職位廢除 | ||||||||||||
全蘇工會中央理事會主席 | |||||||||||||
任期 1967年7月11日—1975年5月22日 | |||||||||||||
前任 | 維克托·格里申 | ||||||||||||
繼任 | 阿列克謝·希巴耶夫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沃羅涅日 | 1918年8月18日||||||||||||
逝世 | 1994年10月24日 俄羅斯莫斯科 | (76歲)||||||||||||
國籍 | 蘇聯 俄羅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母校 | 莫斯科大學 | ||||||||||||
獲獎 |
|
謝列平是蘇共19-24大代表,第22屆中央主席團委員,第23-24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19-24屆中央委員;第4-8屆蘇聯最高蘇維埃民族院代表,第2-3,7-8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代表。[3]
謝列平為人專橫而又耿直,一方面曾將絕大多數的蘇聯作家流放西伯利亞,廣泛參與了在國外的暗殺活動的決策,另一方面他也堅決譴責1937年的鎮壓,努力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平反。反對到處出現肖像,謝列平說:「他對遊行時他站在列寧墓上而工人們舉著他的肖像感到羞愧,為什麼要到處展示領袖的肖像呢?」德國入侵蘇聯時,24歲的謝列平在莫斯科軍隊中擔任團幹部,負責徵兵。他本人拒絕了卓婭的第一次申請,但後來他還是讓她去了。卓婭剛到達她工作崗位就被俘並遭處決。謝列平為此寫了一首長詩《卓婭》並獲得史達林獎金,為此他名聲大噪。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