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1937年—1940年)
1937年~1940年間,大日本帝国在华北地区成立的一个傀儡政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是大日本帝國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成立的傀儡政權之一,於1937年12月14日在北京成立,統轄平津和華北等地區。為與中華民國維新政府相區別,又稱為華北臨時政府。以五色旗為國旗。其主要支持力量為日軍的華北方面軍。
![]() |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7年2月14日) |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華北臨時政府 | |||||||||||
---|---|---|---|---|---|---|---|---|---|---|---|
1937年—1940年 | |||||||||||
格言:新民主義 | |||||||||||
國歌:《卿雲歌》 | |||||||||||
![]() | |||||||||||
地位 | 大日本帝國的傀儡政權 | ||||||||||
首都 | 北京 | ||||||||||
常用語言 | 漢語 | ||||||||||
政府 | 傀儡政權 | ||||||||||
行政委員會委員長 | |||||||||||
歷史 | |||||||||||
• 盧溝橋事變 | 1937年 | ||||||||||
• 建立 | 1937年12月14日 | ||||||||||
• 改制 | 1940年3月30日 | ||||||||||
貨幣 | 聯銀券 | ||||||||||
| |||||||||||
今屬於 | ![]() | ||||||||||
|



歷史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總統」虛設,「行政委員長」為王克敏,模仿三權分立制度,下設「議政」、「行政」、「司法」三委員會,「議政委員會委員長兼教育總長」為湯爾和,「司法委員會委員長」為董康。曾經於北洋政府任職的王揖唐(國會議長)與齊燮元等人都參與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下設四部,「行政部」由王克敏主持,「治安部」由齊燮元主持,「法制部」由朱深主持,「賑濟部」由王揖唐主持。「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除了組成「新民會」作為「東亞解放新國民運動」的動員機制外,並且設有華北治安軍,總司令是齊燮元。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主導者為日軍中的華北方面軍,「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組成者多為北洋政府的官僚人物。1940年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解散,改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任委員長,由日本人直接控制,不聽命汪精衛政府。[來源請求]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宣言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原始文獻:中華民國政府聯合委員會成立宣言
要員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