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中国最高级别职业足球联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英語:Chinese Football Super League,縮寫CSL)[註 1],簡稱中超或中超聯賽,當前冠名為華潤飲料中國足球超級聯賽[1],是由中國足球協會監管、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組織運營的最高等級職業足球聯賽。該聯賽開始於2004年,脫胎自原中國足球甲級A組聯賽。
歷史
第一屆有12支球隊參加。在中超成立之初,由於硬體設施不能達到中國足協所制定的中超准入標準,遼寧隊的參賽資格曾引起過很大爭議。
首兩屆暫停降級製度以便擴充球隊數量,2006年起恢復「升二降二」的升降級製度(但由於2006年四川冠城解散、2007年上海申花與上海聯城合併、2008年武漢光谷退出、2012年大連實德解散,2019年天津天海解散以及2024年滄州雄獅解散,故這六年實際都只實行「升二降一」,即從中甲中升兩隊,降一隊到中甲)。2020、2021、2022年中國足球聯賽系統因疫情採取賽會製,2022年中超聯賽第11輪起恢復主客場制,2020年實行「升1.5、降1.5」製度(但由於該賽季冠軍江蘇蘇寧解散,故「升一降〇」),2021年實行「升2+0.5+0.5、降0.5+0.5」製度(但由於該賽季重慶兩江競技與青島解散,故「升四降〇」),2022年擴軍至18支球隊,實行「升三降三」製度(但由於該賽季廣州城、武漢長江、河北與中甲冠軍崑山解散,故「升二降一」),2023年恢復至16支球隊「升二降二」製度(但由於該賽季大連人與深圳解散,故「升二降〇」)。
2006年4月,為進一步完善中國足球產業的市場化進程,中國足球協會與所有中超聯賽參賽俱樂部共同出資成立了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中超聯賽。中國足球協會出資72萬元,持有中超聯賽36%的股份,是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大股東[2]。
2007年由於上海聯城和上海申花的合併,總共有15支俱樂部隊參加2007賽季中超聯賽。2008年,第一次有16支隊伍參加中超聯賽,但是於10月初,武漢光谷因稱中國足協違反程序對其進行不公處罰而退出中超聯賽。
因為國家隊長期成績不佳,加上中國足球各級聯賽均存在管理腐敗,賭球成風問題,2009年後已經引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領導的關注,包括習近平,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分別在不同場合提到中國足球問題以及親身參與中國足球的會議。2009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展開中國足壇反賭風暴行動,大範圍打擊抑制足球發展的賭球行為。
2012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十六支球隊單賽季投入超過30億人民幣(約5億美元),為歷屆最高;一些財力雄厚的球隊亦網羅瞭如德羅巴、阿內爾卡、凱塔、羅申巴克、卡努特、雅庫布、巴里奧斯等球星,中超自賭球風波後再次開始被中國國內社會甚至世界球壇所關注;而2012年全年的票房亦為2004年中超成立以來最高。
2013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初期,雖然阿內爾卡,德羅巴離開分別加盟尤文圖斯和加拉塔薩雷,但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依舊吸引了埃爾克森、米西莫維奇、瓦羅、斯基亞維、托蘭佐、勒夫等球星的加盟。
2014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亦吸引了蒙蒂略、迪亞曼蒂、吉拉迪諾、比亞特里、漢克、德揚 、胡斯蒂等大牌球星加盟。而且2014賽季中超各俱樂部的總收入突破20億元,創下中超歷史新高。另外中超上座率高居亞洲第一。但在同時,各俱樂部收支失衡,經營模式仍不具備可持續發展性。直至2014賽季中超聯賽結束時,各俱樂部總體仍處於虧損狀態,只有5家俱樂部實現盈利,分別是廣州恆大、貴州人和、上海上港、上海申鑫以及廣州富力[3]。為長遠發展,16支中超球隊也會投資興建自己球會運動場及足球場。
2015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又有卡希爾、塔爾德利、阿蘭、高拉特 、帕帕多普洛斯、羅比尼奧、保利尼奧、吉安、登巴·巴 、薩利霍維奇、古德約翰森、穆罕默德·西索科等大牌球員加盟。據權威機構統計,2015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在冬季和夏季的引援投入均歷史性的排行世界第二,僅次於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
2016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拉米雷斯、傑克遜·馬丁內斯、伊爾馬茲、奧古斯托、瓜林、馬丁斯、特謝拉、若、拉維奇、卡庫塔、姆比亞 、熱爾維尼奧、 耶拉維奇等大牌球員在賽季初加盟,夏季轉會更是引進了胡爾克、佩萊、帕皮斯·西塞、扎哈維、安東尼烏查等大牌球員。
2017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雖然受到U23及外援新政的影響,但並不妨礙各家俱樂部繼續引進大牌球員,奧斯卡、特維斯、帕托、米克爾、維特賽爾、埃爾納內斯、伊哈洛、羅比·克魯澤、卡瓦略、索裡亞諾 、卡斯特羅、蘇亞雷斯、穆坎喬、瓦茲特、莫德斯特等陸續加盟中超聯賽,其中奧斯卡的轉會費高達6000萬歐元,成為中超聯賽歷史標王。
2018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馬斯切拉諾、帕萊塔、巴坎布、比埃拉、費爾南德多、卡拉斯科、蓋坦、豐特、奧蘭多·薩、保克耶、巴斯迪安斯、卡拉等球員在賽季初加盟,夏季轉會更是引進了埃德爾、塔利斯卡、格德斯、托希奇、佩伊西諾維奇等大牌球員。
2019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哈姆西克、費萊尼、瓦格納、穆薩·登貝萊、巴普蒂斯唐、阿魯科、保定、塞尔纳斯、姆本格等球員在賽季初加盟,夏季轉會更是引進了沙拉維、阿瑙托維奇、龍東、米蘭達、山迪尼、費蘭度等大牌球員。

2020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開始,新簽外援工資不得超過稅後300萬歐元,外籍球員2020年1月1日後簽訂的合同為新合同。中超公司將由各家俱樂部組建的中國足球職業聯盟負責運營,中國足球職業聯盟主席將由16家俱樂部提名和選舉產生,中國足協不再持有中超公司股份並退出中超公司管理[4]。
2021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2023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俱樂部外籍球員單賽季個人薪酬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俱樂部外籍球員單賽季薪酬總額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
2024年1月3日,中國足協決定有條件接受職業俱樂部的異地遷移,允許俱樂部在2024-2028賽季對所屬球隊冠名。[5]
Remove ads
運營
2006年4月,中國足球協會與所有中超聯賽參賽俱樂部共同出資成立了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中超聯賽。中國足球協會出資72萬元,持有中超聯賽36%的股份。
中超聯賽有限責任公司6任董事長分別為:南勇、楊一民、於洪臣、馬成全、李毓毅、劉軍。六人均因貪腐被查[6]。
2019年,中國足協新任足協秘書長劉奕表示,未來足協將不再持有中超公司股份[7]。但最終並未實行。
2025年1月,中國足球職業聯賽聯合會成立,負責中國足球各級職業聯賽的運營。
賽制
聯賽採取主客雙循環賽制比賽,每支隊伍與各球隊對賽兩次,主客各一次。
- 中超聯賽決定名次辦法
(一)每隊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
(二)中超聯賽結束,積分多的隊名次列前;
(三)如果兩隊或兩隊以上積分相等,依下列順序排列名次:
- 積分相等隊之間相互比賽積分多者,名次列前
- 積分相等隊之間相互比賽淨勝球多者,名次列前
- 積分相等隊之間相互比賽進球數多者,名次列前
- 積分相等隊在當年中超聯賽全部比賽中淨勝球多者,名次列前
- 積分相等隊在當年中超聯賽全部比賽中進球數多者,名次列前
- 全年比賽紅黃牌扣分少者(不包括紀律處罰),名次列前;
- 以抽籤的辦法決定名次
俱樂部經費
從2017年6月14日開始,為防止一些資金已達世界級球會實力的中超球會再以天價購買球員,球會需再付多一倍價錢的金額給中國足協。中國足協下發了《2017年夏季註冊轉會期收取引援調節費用相關規定》的通知,中國球員限定二千萬人民幣轉會費,外援限定四千五百萬人民幣轉會費。
2019年開始,設置俱樂部總支出的最高限額。其中,中超聯賽2019、2020、2021年的限額分別為12億、11億和9億,俱樂部全年獎金總額(全年贏球獎金和平球獎金的總額),納入俱樂部總支出限額內,其中中超贏球獎金不得超過300萬元一場,但此支出限額不包括青訓等支出[8]。
2019年11月20日起,俱樂部與中國大陸球員簽訂的合同中內援稅前年薪不得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不含獎金),入選國家隊的球員薪水可上浮20%。U21球員的年薪不得超過30萬元人民幣,如果有球員達到出場標準則不受此規定限制,具體辦法由職業聯賽政策聯合工作組研究並發布[9]。2020年1月1日起,俱樂部與外援簽訂的合同中外援稅後年薪不得超過300萬歐元[10]。
足協對2021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各俱樂部的支出限制較2020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更為嚴厲[11]。2021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至2023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俱樂部單個財政年度總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俱樂部外籍球員單賽季個人薪酬不得超過稅前300萬歐元,俱樂部外籍球員單賽季薪酬總額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中超聯賽俱樂部一線隊國內球員單賽季個人薪酬不得超過稅前500萬元人民幣,俱樂部國內U21球員單賽季個人薪酬不得超過稅前30萬元人民幣,俱樂部一線隊國內球員的單賽季平均薪酬不得超過每人稅前300萬元人民幣。
Remove ads
歷屆贊助
中超經濟效益
隨著中國足球的系統化、制度化以及球迷人數與日俱增,平均每場比賽的入場人數人數已高達3萬五千人次,一些國內德比戰,如上海德比戰、廣州德比戰更高達六萬人,帶動球場內外飲食店生意興旺。中超在亞洲的排名已進佔前十名,世界排名前一百,廣州恆大和上海上港更入圍世界百強球會。目前中超在中國全國的整季轉播費用每年高達50億人民幣,每間球會所販賣的周邊商品、球衣多不勝數,也造就不少娛樂公司發展機會,由於每場比賽都需要啦啦隊、歌唱藝人、模特兒擔任球會寶貝,每場賽事光是在表演環節,開銷就高達百萬人民幣。 同時,因為每場比賽也有過萬人次入場,當地政府每場也需要出動超過五百名中國民警、武警。每場比場球會會自行聘請專業警衛維持秩序,視乎戲碼而定,少則數百人,大戰可能高達五千人以上。因為每場比賽也超過五萬人次人流,亦帶動附近商場及食肆生意。
外援政策
2004年-2006年,每個俱樂部可以同時註冊3名外援,比賽中可以同時上場2人[13]。
2007年-2008年,每個俱樂部可以同時註冊4名外援,比賽中可以同時上場3人。
2009年-2016年,每個俱樂部可以同時註冊5名外援(至少1名需為亞足聯會員國的球員),比賽中可以同時上場4人(至少1名需為亞足聯會員國的球員)[14]。2010賽季參加亞冠聯賽的球隊不受外援數量限制,之後的賽季則取消了這一特權。
最初香港球員被認定為亞洲外援[15],在2009年5月底曾修改為香港、澳門、台灣球員在中超、中甲聯賽中被視為國內球員,不再占用亞洲外援名額[16]。2016年起,新簽約的港澳臺球員重新在中超、中甲聯賽中占用亞洲外援名額。
2017年,每個俱樂部可以同時註冊5名外援(至少1名需為亞足聯會員國的球員),累計上場人次不能超過3人。全年累計7名。
2018年-2019年上半賽季,中超的外援註冊方案為全年累計註冊最多6人,同時註冊人數最多4人,不再有亞足聯會員國外援名額。累計上場人次不能超過3人。[17]另外,2018賽季中超每個俱樂部可以引進一名首次註冊地為港澳台足協的球員作為內援,且2016年1月1日前簽訂合同的港澳台的球員仍視作內援。[18]2019年下半賽季,累計上場人次不能超過3人改為比賽中最多同時上場3人[19]。
2020年-2023年,每個俱樂部外籍球員同時註冊人數最多為6名,報名最多5名,每場比賽同時上場最多4名,全年累計7名。
2024年,每個俱樂部外籍球員同時註冊人數最多為6名,報名最多5名,每場比賽同時上場最多5名,全年累計7名。[20]
2025年,每個俱樂部外籍球員同時註冊人數最多為5名,報名最多5名,每場比賽同時上場最多5名,全年累計6名。
中超球隊不能使用外籍守門員(包括在香港、澳門、臺灣足球協會註冊的球員)。
裁判
中超聯賽裁判由中國足協裁判部管理[21]。與球員不同,執法中超等職業賽事和國際賽事對裁判員而言多為兼職工作,不在足協供職的裁判員需向工作單位請假才可出場。中國足協會為出場裁判提供補貼,2018年後中超聯賽主裁判每場補貼6000元人民幣,助理裁判每場3000元人民幣[22]。
由於中國職業聯賽時常出現錯誤判罰引起俱樂部不滿,中國足協開始在2005年中超聯賽引入外籍裁判[23]。足協還曾於2019年推出職業裁判制度,聘用專職裁判員,但效果不佳,至2023年中超聯賽開始時,足協註冊裁判員中已無職業裁判[24]。塞爾維亞裁判米洛拉德·馬日奇獲2019年中超聯賽金哨,是聯賽首位獲得金哨的外籍裁判,也是足協聘請的職業裁判之一[25]。
參賽球隊
- 以下是曾經過去參與過中超的球隊
歷年中超總積分榜
- 截至2024賽季結束
歷屆冠軍
歷屆金靴獎得主
流行文化
賽事轉播權
早前中超聯賽的版權先後由上海文廣(2004-2011)、央視(2012-2015)和體奧動力(2016-2021)持有。上海文廣時期,曾分別因版權費用問題和央視封殺中國足球的原因,兩度出現國家電視台無法播出中國頂級足球聯賽的情況。2021年,由於體奧動力的母公司蘇寧經營困難,未能按期繳納版權費,中國足協收回了體奧動力的獨家版權,改以分銷形式出售版權。2024賽季,咪咕視頻以每年人民幣1.5億元買下未來5年中超版權。目前播出中超聯賽的媒體如下:
- 全國性媒體:
- 地方台:
- 中國境外:
參見
- 中國足球協會
- 中國足球職業聯賽數據統計
-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帽子戲法列表
- 中國足球甲級A組聯賽(1994-2003年)
- 中國足球甲級B組聯賽(1994-2003年)
- 中國足球甲級聯賽
- 中國足球乙級聯賽
- 中國足協盃(2007-2010停辦,2011年恢復)[31]
- 中國超級聯賽杯(已停辦)
- 中國足協超級盃(前身為中國超霸杯)
- 中超明星賽(已停辦)
- 中國足球先生
- 山嶽正賽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