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孤星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孤星社,簡稱孤星社,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短暫活躍在上海、無錫及周邊地區的進步青年團體,成立於1923年,次年與另一進步組織錫社合併。四一二事件期間,組織遭遇重創,隨之沒落。[1]
簡介
1923年底,上海大學無錫籍學生安劍平等人發起組織校內學生團體「上海大學孤星社」。1924年1月1日,正式成立「中國孤星社」,並聘請時任上海大學校長于右任及吳稚暉為名譽社長,邵力子、瞿秋白為顧問,安劍平本人任社長。同在上海讀書的無錫籍學生繆斌、王啟周、糜文浩等人成為第一批社員。隨後,孤星社迅速在無錫等上海周邊地區設立分部十餘處,社員發展至67人,包括秦邦憲、嚴朴、馬星閣、薛成章、張慶孚、孔另境、盛世鐸、周大根、張曉柳等人。[2][3][4]1924年2月5日,社刊《孤星》在無錫創辦,孫中山應安劍平的函請,為該刊第五期親題「孤星」二字寄去。[5] [6]1924年,8月17日,中國孤星社無錫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宣布「無錫孤星社社員全體加入錫社」。之後,孤星社無錫支部不再單獨活動。[7]
紀念
2024年在中國大陸上映的諜戰懸疑電影《孤星計劃》以孤星社為原型,並在公映日組織了紀念活動。[8][9][10]
2024年播出的中國大陸諜戰題材電視劇《追風者》中,負責將金條從蘇區轉運至上海的共產黨員魏若川在任務中代號「孤星」。[11]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