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

文化与学术体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學,是西學東漸時期針對西學出現的一個概念[1]。1905年,鄧實等成立「國學保存會」,指國學為先秦時期未被後世改造的「上古之學」。1990年代中國「國學熱」興起之後,其含義不斷拓寬,漸漸包含一切領域、時代的中國傳統文化及學術[2]

歷史

「國學」本指國家創辦的學校[3]。指代某種學術的「國學」一詞究竟具體何時產生,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是由晚晴的國粹派發揚光大的。1904年,鄧實黃節劉師培成立「國學保存會」,「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鄧實認為國學不是「君學」,是先秦的「上古之學」,黃節則指出國學也是救國的學說:「國學存則愛國之心有以依屬」。但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國粹派便不再活躍。[2]

1990年代,中國大陸興起「國學熱」,「國學」成為一般民眾中常用的詞語,袁行霈在《國學研究·發刊詞》中說:「國學作為固有文化傳統深層的部分,已經滲進民眾的心靈,直接間接地參與現代生活。」[2]

批評

「國學」一詞是否合適,自近代以來便很有爭議[4]錢穆在《國學概論·弁言》中說:「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名詞。」馬一浮說:[2]

「國學熱」之後,這個詞更遭濫用。陳來說:「從90年代前期的所謂國學熱,到今天的真正國學熱,事實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推動都不大。」舒蕪也指出:[2]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