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北軍學兵隊是1936年張學良在北平與華北各地招收東北流亡學生與華北知識青年編成的一支東北軍的學兵隊伍,總計約400餘人,實際受中共東北軍工委掌握與領導。其中很多人成為中共高級領導幹部。[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4月30日) |
1935年夏,共產國際七大通過了在各國建立最廣泛的反法西斯人民陣線。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名義公布了《八一宣言》。1935年12月長徵到達陝北的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的新路線,召開政治局會議(瓦窯堡會議),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首先要做東北軍的爭取工作。1936年4月9日至10日,張學良與周恩來秘密舉行了膚施會談。1936年5月初,北方局在天津決定成立中共東北軍工作委員會,書記劉瀾波,由北方局柯慶施直接領導;1936年7、8月改為中央直接領導,周恩來負責。1936年7月初,張學良與地下黨負責人宋黎談辦軍校問題,張學良擔心南京當局不會同意,舉定辦一個學兵隊,放在衛隊二營。由宋黎、參秘室主任應德田、衛隊二營營長孫銘九具體籌辦。「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新的血液,輸送到各部隊中去,以便改造部隊,為抗日做準備。」[2]
1936年8月,宋黎通過北方局安排北平地下黨組織為學兵隊招收學員,招來的大部分是參加過一二九運動的大中學生,不少是民先隊員,一部分是社會進步青年,少部分是身份暴露不宜繼續在華北的地下黨員。共計110餘人,在西直門車站乘坐3節悶罐軍列赴西安,途中成立臨時黨工委,書記郭峰。1936年9月18日,東北軍學兵隊在西安正式成立。第二批120人於10月下旬到達西安,由趙天野帶隊。第三批200多人,由關時潤(吳俊如,參密室參謀)和吳鐸兩人去北平聯繫的,時值西安事變爆發,北平當局阻撓,因而這批人員分散了,一部分輾轉到西安,一部分去了延安。除此之外,還有十幾名學生隊員,是東北軍子弟及西安各救亡團體介紹的。
第一、第二、第三批學兵分別編為學兵一連、四連、三連。駐西安東城門樓子。隊長康博纓,隊附於維哲分任,隊附孫巨奎專門負責對外聯絡工作。各分隊長一律由東北軍各軍師中挑選,各班班長則由手槍營中選調,另由每班學生中選一名副班長,也叫政治班長。軍事訓練計劃由於維哲負責擬定,確定以三個月為一期,以完成連的制式教練和戰鬥教練為初步目標。上午學軍事(步兵操典、射擊、築城、測繪),下午學政治(馬列哲學、政治經濟學、時事教育、中蘇革命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內容),晚上自習或開會討論,建立俱樂部,開展抗日文化活動。張寒暉創作的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就是通過學兵隊傳唱出去的。西安事變發生時,學兵隊的黨員由入學時的20餘人發展到200餘人。西安事變爆發後,學兵隊奉命在西安城各目標執行警備任務,兵釋放被關押在俘虜收容所」的政治犯,主要是紅軍西路軍失散人員、婦女、少年400多人,其中王屏、尹先炳(紅軍連長)、魏國運(魏貴銀,紅軍指導員)、郭奠源(郭根堂,山西省榮河縣人)、黃勝科等人編入學兵三連,30多名十幾歲的少年紅軍編為一個小宣傳隊隨隊演出宣傳,其他人員由東救的高錦明負責送回陝北。「雙十二事變」後兩三天,張學良決定以衛隊二營學兵隊的底子(大部分都到前線各軍、師做政治工作去了)和偽「俘虜收容所」的老紅軍同志們為基礎成立了「學生抗日先鋒軍」,地址就在偽「俘虜收容所」。[3]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學兵隊編為五個宣傳大隊,何畏之、趙天野、王建中、侯曉嵐、李正南分任大隊長,下到東北軍的5個軍擔任各團宣傳員,從事政治宣傳工作,代替了國民黨的政訓處。二二事件後,各軍驅逐了宣傳大隊,到邠州冀中,學兵隊改編為青年訓練班,班主任洪舫,代主任郭維城,黨總支下設7個支部,隨東北軍東調安徽省懷遠縣,途徑咸陽改編為軍官差遣二隊,1937年5月被解散,其中40餘人赴延安,百餘人到東北軍各部擔任地下黨工委職務直到1938年根據中央指示陸續撤出東北軍。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