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國際性籃球賽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世界盃籃球賽(英語:FIBA Basketball World Cup)是國際籃球總會(FIBA)主辦的一項國際性男子籃球賽事,自1950年起每四年舉辦一次。冠軍將獲得奧運男籃參賽資格。2012年1月FIBA宣布籃球世錦賽更名為籃球世界盃。2014年西班牙籃球世界盃是籃球世錦賽更名為「籃球世界盃」後舉辦的第一屆世界盃。
籃球世界盃的前身是「籃球世錦賽」。籃球世錦賽是由FIBA主辦的一項國際性男子籃球賽事,首屆於1950年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辦,冠軍是阿根廷隊,此後每四年舉辦一屆。
1948年,國際業餘籃球總會(今國際籃球總會)在英國倫敦舉行國際籃總代表大會,決定於1950年創辦籃球世界錦標賽,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幸運地成為首屆比賽的舉辦地。參賽隊伍共有10支,1948年奧運會的前三名,亞洲、歐洲以及南美最好的兩支球隊和東道主。但智利、烏拉圭兩國政府因為與阿根廷的政治矛盾,拒絕派出球隊,亞洲代表隊也不願遠渡重洋來參賽,西班牙和南斯拉夫兩隊頂替參賽。美國只是派出丹佛雪佛蘭汽車廠的一支業餘球隊,另外南斯拉夫隊因意識形態不同拒絕與西班牙比賽。最終,東道主阿根廷在這屆混亂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
1954年,第二屆世錦賽於巴西里約熱內盧,但如同首屆比賽一樣,依然受到政治原因的困擾,蘇聯等東歐球隊被巴西政府拒絕頒發簽證而無法參加,埃及隊也因以色列隊的參加而退出,結果只有7支球隊(美國、巴西、菲律賓、法國、中華民國、烏拉圭、加拿大以及以色列)參賽。美國隊憑藉身高優勢輕鬆奪冠。
1959年,蘇聯第一次派隊參加,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蘇聯和保加利亞隊拒絕與中華民國比賽。受益於蘇聯的放棄,巴西最終贏得了冠軍,而中華民國得到第四名。
1963年,第四屆比賽本應在菲律賓舉行,但菲律賓政府不給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球員發放簽證,國際籃總只能把比賽改到巴西舉行並對菲律賓隊進行了處罰和禁賽。主場作戰的巴西顯示了強大的實力,一路戰勝各大強敵衛冕成功。美國隊則依然不重視這項比賽。
1967年,蘇聯隊終於如願以償獲得了世界冠軍,雖然他們在分組賽負於美國。
1970年,歐洲第一次舉辦世錦賽,南斯拉夫隊坐鎮主場一路擊敗強敵奪取冠軍。
隨著世錦賽的影響力的增強,也有更多的球隊加入到此項比賽中來,1974年世錦賽中,各支球隊實力相當,蘇聯,美國,南斯拉夫三支球隊積分相同,蘇聯隊幸運的憑藉小分優勢奪冠。
1978年,世錦賽來到了菲律賓,南斯拉夫隊在比賽中展現了強大的攻擊力,最終險勝蘇聯奪冠。美國隊則表現糟糕,輸掉了4場比賽。
1982年,美國隊派出了實力強大的球員參賽,他們也如願進入決賽,但卻很有爭議的1分敗給蘇聯;中國隊卻連戰連負,在12支球隊中墊底。
1986年,世錦賽擴軍,共有24支球隊參加,比賽組織開始走向正軌。以NCAA球員為主的美國隊表現優異,最終他們復仇蘇聯成功奪冠。
1989年,FIBA開始准許NBA球員參賽,但美國隊在199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世錦賽依然只派出NCAA球員,南斯拉夫則精英盡出,最終奪冠。
1994年,美國的「夢二」隊參賽,在兩年前的奧運會上他們已顯示了無比倫比的統治力,這屆比賽他們依然無可戰勝。
1998年,因NBA的勞資糾紛,美國隊沒有派出NBA球員。南斯拉夫、立陶宛、俄羅斯、希臘、阿根廷等隊水平均有很高水準,最終南斯拉夫成功奪冠。
2002年,美國隊重新組成NBA夢之隊,雖然在主場作戰,但他們發現很多球隊已經今非昔比。阿根廷和南斯拉夫都擊敗了美國,後者更是如願奪冠。
2006年,世錦賽恢復了24支球隊參賽。希臘隊在準決賽中擊敗了美國的「夢七」隊,但決賽中西班牙更勝一籌。
2010年,美國隊憑藉凱文·杜蘭特的優異表現,時隔16年後奪冠。
2012年1月28日,FIBA表示本賽事改名為世界盃籃球賽,2010年的世錦賽成為末代世錦賽。這屆籃球世界盃的舉辦地為西班牙,成為籃球世錦賽更名為籃球世界盃後的第一個舉辦國家。
2014年首屆籃球世界盃後,籃球世界盃將於2019年開始每四年一次,從2019年開始亞洲和大洋洲合併成亞太賽區(Asia-Pacific),並有七個出線名額。亞太區的賽制與原先亞錦賽類似,但變為無主辦國,輪流主客場比賽,也沒有分區資格賽,改區分為A、B組作升降級。
2012年1月28日,國際籃總對外宣布:從2014年開始,世界籃球錦標賽正式更名為「籃球世界盃」,西班牙成為第一個舉辦籃球世界盃的國家。對於為何要將籃球世錦賽改名為籃球世界盃,國際籃總秘書長鮑曼是這樣解釋的,「這個決定是基於國際籃總200多個會員單位的認可之後做出的,此舉將更加有利於籃球在全世界的推廣。相比於世錦賽,世界盃的名字叫起來更簡潔有力,名字更容易被人們所記住。」鮑曼進一步表示,可以反映出這項世界性籃球賽事的威望與影響力,讓大家意識到這是全球最具關注度的體育賽事之一,未來可以和足球世界盃等並駕齊驅。
因為奧運會(Olympic Games)、FIFA世界盃(FIFA World Cup)、世界盃橄欖球賽(Rugby World Cup)、板球世界盃(ICC Cricket World Cup)、世界棒球經典賽(World Baseball Classic)被並稱為世界五大賽事,而其中有三大賽事命名為世界盃,籃球欲借鑑世界主流運動的經驗,將籃球推廣到更多的國家,而不只僅局限於個別極少數國家。
在宣布改名的同時,西班牙籃協同時公布了2014年籃球世界盃的主題標誌,這個「籃球之舞」標誌的主要畫面是顏色鮮艷的兩隻手在爭奪一個籃球,標誌顏色由國際籃總的Logo結合西班牙著名藝術家畢卡索的風格結合合成。
作為首屆「籃球世界盃」的舉辦國,西班牙方面是雄心勃勃。西班牙籃協主席何塞·羅伊斯·塞茨表示:「籃球世界盃將於2014年9月開打,我相信這將會成為全世界一項寶貴的遺產,這一全球性的賽事勢必將會對我們的經濟、社會方面產生非常好的影響。」
國際籃球總會1948年在倫敦奧運會籃球賽期間舉行代表大會,作出了舉辦世界男子籃球錦標賽的決定。阿根廷對於組建初期會遇到的一些困難的解決方案得到國際籃總認可,因此,國際籃總決定1950年的首次男籃世錦賽於10月22日至11月3日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首屆錦標賽參加隊由1948年奧運會前三名,主辦國,亞洲、歐洲以及南美洲最好的兩支球隊組成。國際籃總在1950年首屆錦標賽期間,還作出了設立奈史密斯杯為世界冠軍杯的決定,以紀念這位籃球發明人,但該獎盃直到1967年的世錦賽上才首次頒給世界冠軍隊。其中,南斯拉夫(即後來的塞爾維亞)5次,美國和蘇聯(即後來的俄羅斯)各3次,巴西2次,阿根廷和西班牙各一次。
年 | 主辦國 | 冠軍戰 | 季軍戰 | 參賽隊數 | |||||||
---|---|---|---|---|---|---|---|---|---|---|---|
冠軍 | 比分 | 亞軍 | 季軍 | 比分 | 殿軍 | ||||||
1950 | 阿根廷 | 阿根廷 |
64–50[1] | 美國 |
智利 |
51–40[1] | 巴西 |
10 | |||
1954 | 巴西 | 美國 |
62–41[1] | 巴西 |
菲律賓 |
66–60[1] | 法國 |
12 | |||
1959 | 智利 | 巴西 |
81–67[1] | 美國 |
智利 |
86–85[1] 延長賽 |
中華民國 |
13 | |||
1963 | 巴西 | 巴西 |
90–71[1] | 南斯拉夫 |
蘇聯 |
69–67[1] | 美國 |
13 | |||
1967 | 烏拉圭 | 蘇聯 |
71–59[1] | 南斯拉夫 |
巴西 |
80–71[1] | 美國 |
13 | |||
1970 | 南斯拉夫 | 南斯拉夫 |
80–55[1] | 巴西 |
蘇聯 |
62–58[1] | 義大利 |
13 | |||
1974 | 波多黎各 | 蘇聯 |
82–79[1] | 南斯拉夫 |
美國 |
83–70[1] | 古巴 |
14 | |||
1978 | 菲律賓 | 南斯拉夫 |
82–81 延長賽 |
蘇聯 |
巴西 |
86–85 | 義大利 |
14 | |||
1982 | 哥倫比亞 | 蘇聯 |
95–94 | 美國 |
南斯拉夫 |
119–117 | 西班牙 |
13 | |||
1986 | 西班牙 | 美國 |
87–85 | 蘇聯 |
南斯拉夫 |
117–91 | 巴西 |
24 | |||
1990 | 阿根廷 | 南斯拉夫 |
92–75 | 蘇聯 |
美國 |
107–105 延長賽 |
波多黎各 |
16 | |||
1994 | 加拿大 | 美國 |
137–91 | 俄羅斯 |
克羅埃西亞 |
78–60 | 希臘 |
16 | |||
1998 | 希臘 |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
64–62 | 俄羅斯 |
美國 |
84–61 | 希臘 |
16 | |||
2002 | 美國 | 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 |
84–77 延長賽 |
阿根廷 |
德國 |
117–94 | 紐西蘭 |
16 | |||
2006 | 日本 | 西班牙 |
70–47 | 希臘 |
美國 |
96–81 | 阿根廷 |
24 | |||
2010 | 土耳其 | 美國 |
81–64 | 土耳其 |
立陶宛 |
99–88 | 塞爾維亞 |
24 | |||
2014 | 西班牙 | 美國 |
129–92 | 塞爾維亞 |
法國 |
95–93 | 立陶宛 |
24 | |||
2019 | 中國 | 西班牙 |
95–75 | 阿根廷 |
法國 |
67–59 | 澳洲 |
32 | |||
2023 | 印度尼西亞 日本 菲律賓 |
德國 |
83–77 | 塞爾維亞 |
加拿大 |
127–118 延長賽 |
美國 |
32 | |||
2027 | 卡達 | 32 |
在2010年前,FIBA認為塞爾維亞繼承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即後來的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次世界籃球錦標賽的冠軍(1998年和2002年)的成績,但在2010年以後,FIBA把南斯拉夫和南聯盟的歷史成績合併為五次奪冠,而塞爾維亞國家男子籃球隊在歷史獎牌上另列出來。[2]
Key:
總計 | 1950 |
1954 |
1959 |
1963 |
1967 |
1970 |
1974 |
1978 |
1982 |
1986 |
1990 |
1994 |
1998 |
2002 |
2006 |
2010 |
2014 |
2019 |
2023 |
2027 |
總計 |
---|---|---|---|---|---|---|---|---|---|---|---|---|---|---|---|---|---|---|---|---|---|
阿爾及利亞 | R1 15th |
1 | |||||||||||||||||||
安哥拉 | R1 13th |
R1 13th |
R1 16th |
R1 11th |
R16 9th |
R16 15th |
R1 17th |
R1 27th |
Q | 9 | |||||||||||
阿根廷 | 1st | R1 10th |
R1 8th |
6th | R1 11th |
R2 12th |
R2 8th |
R1 9th |
QF 8th |
2nd | 4th | QF 5th |
R16 11th |
2nd | 14 | ||||||
澳洲 | R1 12th |
R1 12th |
FR 7th |
QF 5th |
R2 13th |
R2 7th |
R2 5th |
R1 9th |
R16 9th |
R16 10th |
R16 12th |
4th | Q | 13 | |||||||
巴西 | 4th | 2nd | 1st | 1st | 3rd | 2nd | 6th | 3rd | R1 8th |
4th | R2 5th |
R1 11th |
R1 10th |
QF 8th |
R1 17th |
R16 9th |
QF 6th |
R2 13th |
Q | 19 | |
保加利亞 | 7th | 1 | |||||||||||||||||||
加拿大 | 7th | R1 12th |
R1 11th |
R1 10th |
8th | 6th | 6th | R2 8th |
R1 12th |
R2 7th |
R1 12th |
R1 13th |
R1 22nd |
R1 21st |
Q | 15 | |||||
中非 | R1 14th |
1 | |||||||||||||||||||
智利 | 3rd | R1 10th |
3rd | 3 | |||||||||||||||||
中國 | R1 11th |
R1 12th |
R2 9th |
R1 14th |
R1 8th |
R1 12th |
R16 9th |
R16 16th |
R1 24th |
Q | 10 | ||||||||||
中華臺北[3] | 5th | 4th | 2 | ||||||||||||||||||
哥倫比亞 | 7th | 1 | |||||||||||||||||||
維德角 | Q | 1 | |||||||||||||||||||
克羅埃西亞 | 3rd | R16 14th |
R16 10th |
3 | |||||||||||||||||
古巴 | R1 8th |
4th | R2 11th |
R1 15th |
4 | ||||||||||||||||
捷克 | QF
6th |
1 | |||||||||||||||||||
捷克斯洛伐克[4] | FR
6th |
R1
10th |
R1
9th |
R1
10th |
4 | ||||||||||||||||
多明尼加 | R1 12th |
R16 13th |
R2 16th |
Q | 4 | ||||||||||||||||
厄瓜多 | R1 8th |
1 | |||||||||||||||||||
埃及 | FR
5th |
R1
11th |
R1
13th |
R1
16th |
R1
14th |
R1
24th |
Q | 7 | |||||||||||||
Team | 1950 |
1954 |
1959 |
1963 |
1967 |
1970 |
1974 |
1978 |
1982 |
1986 |
1990 |
1994 |
1998 |
2002 |
2006 |
2010 |
2014 |
2019 |
2023 |
2027 |
Total |
芬蘭 | R1 22nd |
Q | 2 | ||||||||||||||||||
法國 | FR
6th |
FR
4th |
FR
5th |
R1
13th |
QF
5th |
R16
13th |
SF
3rd |
SF
3rd |
Q | 9 | |||||||||||
喬治亞 | Q | 1 | |||||||||||||||||||
德國[5] | R1
13th |
R1
12th |
SF
3rd |
QF
8th |
R1
17th |
R1
18th |
Q | 7 | |||||||||||||
希臘 | R2
10th |
R2
6th |
SF
4th |
SF
4th |
F
2nd |
R16
11th |
R16
9th |
R2
11th |
Q | 9 | |||||||||||
象牙海岸 | R1 13th |
R1 13th |
R1 21st |
R1 29th |
Q | 5 | |||||||||||||||
伊朗 | R1 19th |
R1 20th |
R1 23rd |
Q | 4 | ||||||||||||||||
以色列 | 8th | R2 7th |
2 | ||||||||||||||||||
義大利 | FR
7th |
R1
9th |
FR
4th |
FR
4th |
R2
6th |
R2
9th |
QF
6th |
R16
9th |
R2
10th |
Q | 10 | ||||||||||
日本 | R1
13th |
R1
11th |
R1
14th |
R1
17th |
R1
31st |
Q | 6 | ||||||||||||||
約旦 | R1 23rd |
R1 28th |
Q | 3 | |||||||||||||||||
拉脫維亞 | Q | 1 | |||||||||||||||||||
黎巴嫩 | R1
16th |
R1
17th |
R1
20th |
Q | 4 | ||||||||||||||||
立陶宛 | 蘇聯的一部分 | QF 7th |
QF 7th |
3rd | 4th | R2 9th |
Q | 6 | |||||||||||||
馬來西亞 | R1 13th |
1 | |||||||||||||||||||
墨西哥 | R1
13th |
R1
9th |
R1
8th |
R1
9th |
R16
14th |
Q | 6 | ||||||||||||||
蒙特內哥羅 | 隸屬南斯拉夫 | R1 25th |
Q | 2 | |||||||||||||||||
荷蘭 | R1 13th |
1 | |||||||||||||||||||
紐西蘭 | R1
13th |
SF
4th |
R16
9th |
R16
12th |
R16
15th |
R1
19th |
Q | 7 | |||||||||||||
奈及利亞 | R1
13th |
R16
9th |
R1
17th |
3 | |||||||||||||||||
Team | 1950 |
1954 |
1959 |
1963 |
1967 |
1970 |
1974 |
1978 |
1982 |
1986 |
1990 |
1994 |
1998 |
2002 |
2006 |
2010 |
2014 |
2019 |
2023 |
2027 |
Total |
巴拿馬 | R1
9th |
R1
9th |
R1
13th |
R1
21st |
4 | ||||||||||||||||
巴拉圭 | R1
9th |
R1
13th |
2 | ||||||||||||||||||
秘魯 | R1
7th |
R1
12th |
R1
12th |
R1
10th |
4 | ||||||||||||||||
菲律賓 | FR
3rd |
R1
8th |
R1
13th |
FR
8th |
R1
21st |
R1
32nd |
Q | 6 | |||||||||||||
波蘭 | FR
5th |
QF
8th |
2 | ||||||||||||||||||
波多黎各 | FR
5th |
FR
6th |
R1
12th |
FR
7th |
F1
10th |
R1
13th |
SF
4th |
R2
6th |
R1
11th |
QF
7th |
R1
17th |
R1
18th |
R1
19th |
R2
15th |
Q | 15 | |||||
卡達 | R1 21st |
1 | |||||||||||||||||||
俄羅斯 | 隸屬蘇聯 | 2nd | 2nd | R1 10th |
QF 7th |
R2 12th |
5 | ||||||||||||||
塞內加爾 | R1
14th |
R1
15th |
R1
21st |
R16
16th |
R1
30th |
5 | |||||||||||||||
塞爾維亞 | 隸屬南斯拉夫 | R16
9th |
SF
4th |
F
2nd |
QF
5th |
Q | 5 | ||||||||||||||
斯洛維尼亞 | 隸屬南斯拉夫 | R16
9th |
QF
8th |
QF
7th |
Q | 4 | |||||||||||||||
南韓 | R1
11th |
R1
13th |
R1
13th |
R1
15th |
R1
13th |
R1
16th |
R1
23rd |
R1
26th |
8 | ||||||||||||
南蘇丹 | Q | 1 | |||||||||||||||||||
蘇聯 | FR 6th |
3rd | 1st | 3rd | 1st | 2nd | 1st | 2nd | 2nd | Does not Exist | 9 | ||||||||||
西班牙 | R1 9th |
5th | FR
4th |
R2
5th |
R1
10th |
R1
10th |
QF
5th |
QF
5th |
F
1st |
QF
6th |
QF
5th |
F
1st |
Q | 13 | |||||||
突尼西亞 | R1 24th |
R1 20th |
2 | ||||||||||||||||||
土耳其 | R1
9th |
QF
6th |
F
2nd |
QF
8th |
R1
22nd |
5 | |||||||||||||||
烏克蘭 | 隸屬蘇聯 | R1 18th |
1 | ||||||||||||||||||
美國 | FR
2nd |
FR
1st |
FR
2nd |
FR
4th |
FR
4th |
FR
5th |
FR
3rd |
FR
5th |
F
2nd |
F
1st |
SF
3rd |
F
1st |
SF
3rd |
QF
6th |
SF
3rd |
F
1st |
F
1st |
QF
7th |
Q | 19 | |
烏拉圭 | FR
6th |
R1
9th |
R1
10th |
FR
7th |
FR
7th |
R1
11th |
R1
13th |
7 | |||||||||||||
委內瑞拉 | R1
11th |
R1
14th |
R1
21st |
R2
14th |
Q | 5 | |||||||||||||||
印度尼西亞 | 0 | ||||||||||||||||||||
南斯拉夫[6] | R1
10th |
R1
11th |
2nd | 2nd | FR
1st |
FR
2nd |
F
1st |
SF
3rd |
SF
3rd |
F
1st |
F
1st |
F
1st |
12 | ||||||||
總計 | 10 | 12 | 13 | 13 | 13 | 13 | 14 | 14 | 13 | 24 | 16 | 16 | 16 | 16 | 24 | 24 | 24 | 32 | 32 | 32 |
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