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重冕(拉丁語:Triregnum)是天主教教宗專用的冠冕。教宗冠冕(papal tiara)是歷任教宗頭飾的統稱[1][2],直至14世紀才發展出目前已知的三層結構,其被稱為三重冠或三重冕[3][4][5][6][7]。1143年至1963年,教宗在加冕時會都配戴專用冠冕,現存者皆為三重冕,其中最古老者可追朔至1573年。作為代表教宗的標誌,三重冕與交叉的兩把聖彼得鑰匙時常出現在教廷文件、建築物及梵蒂岡國旗中,自保祿六世起,三重冕已逐漸減少使用,自本篤十六世始,教宗已不再將三重冕納入其牧徽中。
起源
早期的教宗冠冕設計取自弗里吉亞無邊便帽,外型猶如蠟燭熄滅器,與主教冠完全相同。[8][9]在8至9世紀期間,教宗冠冕被稱為camelaucum (有駱駝毛質感的絨帽), pileus (無邊傘狀帽), phrygium (弗里吉亞的無邊便帽) 或 pileum phrygium (如同鳥喙狀的無邊圓帽)。
形式演進
冠冕底部從由原來的亞麻或者金布的形式,逐漸發展為貴金屬,並在14世紀時演變為兩層冠飾。第一層冠飾大約在9世紀時出現在教宗傳統白色頭飾中,[10][11]隨著教宗接掌教宗國權力後,冠飾開始出現珠寶裝飾,而類似親王的冠冕。[10]第二層冠飾大約在教宗博義三世時期開始出現,以詔示其掌握精神和世俗權力。[8]但是,根據完工於1247年的羅馬四殉道堂的聖西爾維斯特禮拜堂的壁畫所示,教宗所戴的是配上兩段鈕帶和一些垂布。[12]三重冕狀頭飾,可能是教宗本篤十一世(1303年至1304年)或教宗克勉五世(1305年至1314年)採用,早見於1316年教宗的財務庫的清單中。[8]在16世紀早年,三層冠冕頂端再加上小球裝飾。[1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