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段擊(另稱三段射)是流行於13-18世紀、後膛槍發明前的火繩槍射擊戰術。具體作法為將火槍兵分成三隊:一隊射擊、二隊準備射擊、三隊裝填彈藥。一隊射擊完畢退至原三隊後裝填,成為新的三隊,此時原二隊變成前隊進行射擊,原三隊變成二隊且裝填完畢準備射擊,如此循環往替。這項戰術填補了發射後至裝填完畢前的火力真空,有效地緩解了火繩槍裝填緩慢的弱點並保障了火力的可持續性。
明成祖在平交趾時名將沐英發明神機銃戰法,具體為將士兵列為三排,第一排射擊後迅速將火銃傳遞給第二排,同時從第二排手中接過裝填好的火銃;第二排再從第三排接過裝填好的火銃,同時將未裝填的火銃傳遞給第三排裝填;如此反覆輪換,此法最早由鎮守雲南的明軍時對付叛軍象兵使用,後來經改良由神機營使用,用來對付機動性更強的騎兵。 [1]
日本戰國時代,織田信長在長篠之戰中採用了三段擊戰術擊敗了武田勝賴的騎兵。
在這場戰役中,織田軍集中使用了大量火槍。鑒於火槍一次只能打一發彈藥,且裝填時間又長,因此織田軍使用了三段射擊戰法。此種戰法中一個射擊「小組」有三人,共用一桿火槍,其中一人負責射擊,射擊完畢後遞給第二個人裝填槍膛內火藥及子彈,隨後遞給第三人負責調整火繩及及裝填火皿火藥。此種戰法類似流水線作業,大幅加快射擊的速度。織田、德川聯軍以此戰法在長筱之戰中於設樂原重挫武田軍騎兵並獲得勝利。[2]
16世紀歐洲標準的步兵戰鬥隊形就是雙方步兵排成兩三排,結成巨大地橫陣或者方陣;整個陣列延伸幾英里,雙方陣列互相推進至幾百米距離後互相對射;儘量集中更密集和持續的火力殺傷敵人。
三段擊戰術的普及和應用,改善了早期火槍火力不能持續的弱點,讓軍事家認識到火槍部隊的巨大殺傷力,加快冷兵器的淘汰速度並促進了步槍在戰場上的普及和應用;對槍械的發展改進和戰法的革新,有極大的促進作用。[3][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