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儒家伦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從四德是中國古代對女子的行為要求。「三從」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1],最初是女子的服喪標準,藉以體現女性在倫常秩序中的依附性地位,在後世轉而直接指代女性要服從男性;「四德」是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三從」最早見於周、漢儒家經典《儀禮·喪服·子夏傳》,原文如下:
為父何以期也?婦人不貳斬也。婦人不貳斬者,何也?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上文大意是,女子喪父該如何服喪?女子不服兩次斬衰。什麼是女子不服兩次斬衰?女子有三從的規定決定如何服喪,女子在出嫁前,給其他親人服喪的等級和父親一致;出嫁後,給其他親人服喪的等級和丈夫一致;丈夫去世後,給其他親人服喪的等級和兒子一致。
「三從」這個詞是喪服的專用術語,其中的「從」字釋義和「從服」中「從」的釋義相識,指的是並非依據自己和死者的關係而定,而是依據他人和死者的關係而定的喪服。有人依據這個本義,提出五四運動後對「三從」的批判屬於斷章取義,[2]但事實上,古人對三從的理解並不局限在服喪問題上。例如《大戴禮記·本命第八十》上就說:「女者,如也,子者,孳也;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長其義理者也,故謂之『婦人』。婦人,伏於人也,是故無專制之義,有三從之道: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也。教令不出閨門,事在饋食之間而正矣,是故女及日乎閨門之內,不百里而奔喪,事無獨為,行無獨成之道。參之而後動,可驗而後言,宵行以燭,宮事必量,六畜蕃於宮中,謂之信也,所以正婦德也。」
「四德」本是古代規定的「婦學」觀念。《周禮·天官冢宰第一》中說:「九嬪掌婦學之法,以教九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九嬪」、「九御」均為宮內女官。
漢代班昭的《女誡》對「四德」有詳細解釋:「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閒貞靜,守節整齊,行己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惡語,時然後言,不厭於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3]在後世,《女誡》所提規範成為中國傳統社會對女性的主流要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