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差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術語,意指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體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18年9月7日) |
起源
《共產黨宣言》指出:要「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通過把人口更平均地分布於全國的辦法逐步消滅城鄉差別。」
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從而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也隨之消失之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列寧《偉大的創舉》指出:「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即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而且要廢除任何生產資料私有制,要消滅城鄉之間、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之間的差別。這是很長時期才能實現的事業。」
概述
「縮小三大差別」或「消滅三大差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革期間被反覆強調的概念。
《解放日報》1966年2年4日提到「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1],可能是最早「三大差別」並提。而「三大差別」一詞最早出現在大眾媒體,可能是《人民日報》1966年4月6日。[2]
《人民日報》1967年7月9日文章《堅持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正確方向》指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對於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對於鞏固無產階級專政,防止資本主義復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3]因此「縮小三大差別」是官方提供的上山下鄉運動的重要理由之一。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