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式野砲(日語:三八式野砲さんはちしきやほう)是德國於1905年設計給日本帝國購買的野戰炮。時為明治天皇38年,故稱為三八式。 [2]

Quick Facts 三八式野砲, 原產地 ...
三八式野砲
Thumb
原產地 大日本帝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05–1945
參與戰爭/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
抗日戰爭
諾門罕戰役
二戰
越南抗法戰爭
生產歷史
研發者克虜伯
生產商大阪砲兵工廠
製造數量3059[1]
基本規格
槍管長度2.286米(7英尺6英寸) L/31

炮彈QF 75x294mm R
炮彈重量6公斤(13磅)
後座力液壓駐退
槍口初速510 m/s
最大射程11,600米(12,700 yd) (improved Type 38)
Close

歷史與發展

Thumb
博登基地軍事博物館的三八式 75 毫米野戰炮

雖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火炮表現優勢[3][4],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擁有製造中型或大口徑海軍艦炮的技術和工業基礎設施,但陸軍參謀本部還是向德國克虜伯尋求最新火炮設計。並購買了克虜伯7.5厘米1903型最初型號,日本稱之為三八式野砲,由大阪兵工廠生產超過2,000門[5]

性能

三八式野砲初代型號使用錐形間斷螺栓,單箱式尾梁,火炮仰角上限16°~30°。此外,沒有平衡器的耳軸安裝在炮管平衡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三八式野砲基本上已經過時。在重新設計後三八式野砲後,相應地改進仰角、射程並將射速提高至每分鐘10~12發[6][7]

設計

三八式野砲後在當時是完全傳統的設計,在炮盾上配有乘員座椅和箱形尾梁。並有液壓彈簧後坐系統、間斷螺旋式後膛裝置和一個1/16英寸厚的炮盾[6]

Thumb
改進型三八式野砲 的側視圖,帶有後膛的插入鏡頭

抗日戰爭之前,三八式野砲被廣泛修改。可向前固定,並添加了平衡器以補償炮口的重量。使用空心箱型尾梁,將仰角達到43°。改良版被稱為「改進型三八式野砲」[5]。約生產400門。儘管用九十式野炮以取代設計,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兩種火炮數量仍然有限[1]

三八式野砲(改進型)能夠發射高爆穿甲彈頭破片、燃燒彈、煙霧照明彈以及毒氣[8]

使用國

儘管已經過時,三八式野砲在抗日戰爭蘇日邊境戰爭太平洋戰爭被大量使用[9]

曾使用三八式野砲參加越南抗法戰爭

1924年瀋陽兵工廠仿製「民十三式75×31野炮」,最大射程8250米。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