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卿落[1],或譯為七卿落難、七位公卿的亡命,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八月十八日政變後七位公卿逃出京都的事件。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七卿落ち |
假名 | しちきょうおち |
文久3年(1863年),日本的尊王攘夷運動達到頂峰,各地攘夷志士向京都集結,並以天誅為名對反對派進行暗殺或脅迫;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家茂答應,於5月10日(日本舊曆,下同)進行攘夷;三條實美、姉小路公知等激進攘夷派公卿也控制了朝廷,並謀求天皇臨幸大和國神武天皇陵進行親征(大和行幸),一些志士希望藉機討伐幕府。
另一方面,攘夷派的過激行為引起孝明天皇的反感,公武合體派諸藩亦反對大和行幸。雖然天皇於8月13日正式下詔確定行幸大和,但薩摩藩、會津藩、中川宮朝彥親王等密謀掃除京都的攘夷派。8月17日,天皇向中川宮朝彥親王下達密命。次日(1863年9月30日),薩摩、會津等藩兵控制了京都御所九門,中川宮朝彥親王、會津藩主兼京都守護職松平容保、前關白近衛忠熙、右大臣二條齊敬等人入宮參見,禁止三條實美等攘夷派公卿與他人會面,並廢除了攘夷派設立的國事參政、國事寄人二職。隨後,朝議通過大和行幸延期,處罰長州藩主毛利敬親、毛利定廣父子和攘夷派公卿,長州藩兵不再負責堺町御門的警備並離開京都。
七卿包括三條實美(時年27歲,從三位權中納言)、三條西季知(53歲,正二位行權中納言)、四條隆謌(36歲,從四位上行侍從)、東久世通禧(31歲,正四位下行左近衛權少將)、壬生基修(29歲,從四位上行修理權大夫)、錦小路賴德(27歲,從四位上行右馬頭)、澤宣嘉(28歲,正五位下行主水正)。七人也稱為「二卿五朝臣」。
8月24日,朝廷剝奪七人官位。9月9日,朝廷又更改七人名諱,三條實美改名實、三條西季知改名知、四條隆謌改名謌、東久世通禧改名通、壬生基修改名修、錦小路賴德改名賴、澤宣嘉改名宣[2]。七人由長州藩兵陪伴,集結在妙法院,經過兵庫津,取海路前往長州藩的三田尻港(山口縣防府市)。由於壞天氣,三艘船中的兩艘在德山藩的德山港(山口縣周南市)登陸,由陸路前往三田尻。
10月,平野國臣在但馬國生野町舉兵(即生野之變),迎澤宣嘉為主將,戰敗後澤宣嘉再度逃往長州。元治元年(1864年),錦小路賴德病死。第一次長州征伐後,餘下的五卿移往筑前國太宰府(福岡縣太宰府市)居住。慶應3年(1867年)王政復古,七卿的官位和名諱得以恢復,三條實美等後均任明治政府要職。
廣島縣吳市的大崎下島御手洗地區保留著公卿們曾經居住的房舍。大正2年(1913年),在德山港建立了「五卿登陸處」石碑;平成13年(2001年)4月,由於德山港整修,此碑被移到周南市晴海埠頭親水公園。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