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式貨物輸送機(Ki-56)是在二戰期間為日本陸軍研製的運輸機。
一式貨物輸送機 | |
---|---|
概況 | |
類型 | 貨機 |
原產國 | 日本 |
製造商 | 川崎航空機 |
設計者 | 土井武夫 |
主要用戶 | 日本帝國陸軍 |
製造數量 | 121架 |
歷史 | |
起役日期 | 1941年 |
1938年,日本陸軍與日本航空輸送會社看中了洛克希德14型超級伊萊克特拉高速客機,採購了30架。在日本陸軍需求背景下,立川飛機公司獲得了洛克希德的生產許可證,使用國產雙發14缸900馬力的Ha-26-I活塞螺槳發動機,稱為乙式輸送機(ロ式輸送機)生產了119架。
與九七式輸送機相比,L-14飛機具有較高速度與運載能力,但存在低速失速問題與穩定性較差。為此,乙式輸送機增大了機翼面積,並重新設計了座艙以便國產。
帝國大學東京大學航空研究所把兩架乙式輸送機改造為高空試驗機,以檢驗增壓座艙技術。
1939年,日本陸軍指示接手了乙式輸送機生產的川崎航空機公司改型研製Ki-56。土井武夫為總設計師。在乙式輸送機基礎上減重、進一步改進飛行穩定性與起降穩定性、加長了後部機身1.5m、改進了機翼,換用了Ha-26-II活塞螺槳發動機。1940年11月首飛。1941年12月定型入役。
後來換用雙發14缸950馬力Ha-25活塞螺槳發動機。左側機身設有大型貨艙門。可以運輸14名軍人或10名傘兵。相比於L-14與乙式輸送機,一式貨物輸送機的爬升率與空速都減少了,但穩定性、載重、最大起飛重量、起降性能都得到提高。
至1943年9月,總計生產了121架一式貨物輸送機。替代一〇〇式輸送機執行荷蘭東印度群島戰役中傘兵聯隊的巨港空降作戰。貨運與人員輸送一直執行到終戰。
一式貨物輸送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直作為大日本帝國陸軍航空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