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注音符號中第十二個字母,也是臺灣方音符號第十七個字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ㄐ()是注音符號中的聲母之一,字形取自糾的古字「丩」,發音則取官話「糾」字的聲母。《說文解字》:「丩:相糾繚也。」
注音符號 灰底不用於國語官方注音;每格次行爲萬國音標 | ||||||
---|---|---|---|---|---|---|
聲母 | ||||||
發音 方式 |
塞音 | 擦音 | ||||
全清 | 次清 | 全濁 | 次濁 | 清 | 濁 | |
重脣 | ㄅ /p/ |
ㄆ /pʰ/ |
ㆠ /b/ |
ㄇ /m/ |
/β/ | |
輕脣 | ㄈ /f/ |
ㄪ /v/ | ||||
舌尖 | ㄉ /t/ |
ㄊ /tʰ/ |
/d/ |
ㄋ /n/ |
ㆹ /ɫ˭~ɫʰ/ |
ㄌ /l/ |
軟齶 | ㄍ /k/ |
ㄎ /kʰ/ |
ㆣ /ɡ/ |
ㄫ /ŋ/ |
ㄏ /x/ |
ㆸ /ɣ/ |
脣軟齶 | ㆼ /kʷ/ |
ㆽ /kʷʰ/ |
||||
喉 | /ʔ/ |
ㄏ /h/ |
/ɦ/ | |||
舌冠 | ㄐ /tɕ/ |
ㄑ /tɕʰ/ |
ㆢ /dʑ/ |
ㄬ /ɲ~ȵ/ |
ㄒ /ɕ/ |
、ㆺ /ʑ/ |
翹舌 | ㄓ /tʂ/ |
ㄔ /tʂʰ/ |
/dʐ/ |
ㄕ /ʂ/ |
ㄖ /ɻ~ʐ/ | |
平舌 | ㄗ /ts/ |
ㄘ /tsʰ/ |
ㆡ /dz/ |
ㄙ /s/ |
/z/ | |
介母、高元音 | ||||||
部位 | 前 | 中 | 後 | |||
普通 | ㄧ /i~j/ |
ㄩ /y~ɥ/ |
ㆨ /ɨ/ |
ㄭ /ɯ/ |
ㄨ /u~w/ | |
鼻化 | ㆪ /ĩ/ |
ㆫ /ũ/ | ||||
韻母 | ||||||
單韻 | ㄚ /a/ |
ㆩ /ã/ |
ㆿ /ɐ/ |
|||
ㄛ /o/ |
ㆦ /ɔ/ |
ㆧ /ɔ̃/ |
ㄜ | |||
ㄝ | ㆤ | ㆥ | ㆾ | |||
複韻 | ㄞ /ai/ |
ㆮ | ㄟ /ei/ |
ㄠ /au/ |
ㆯ | ㄡ /ou/ |
鼻韻 | ㆬ /m̩/ |
ㆰ /am/ |
ㆱ /ɔm/ |
|||
ㄯ /n̩/ |
ㄢ /an/ |
/ɔn/ |
ㄣ | |||
ㆭ /ŋ̩/ |
ㄤ /aŋ/ |
ㆲ /ɔŋ/ |
ㄥ | |||
韻尾 | ㆴ /p̚/ |
ㆵ /t̚/ |
ㆻ /k̚/ |
ㆷ /ʔ̚/ |
||
其他 | ㄦ | |||||
聲調 | ||||||
官話 | ˉ | ˊ | ˇ | ˋ | ˙ | |
客閩 | ˪ | ˫ |
「ㄐ」在國語、閩南語的發音為不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不過單講「ㄐ」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ㄐㄧ」。
在漢語拼音、通用拼音中對應的為〔j〕;由於「ㄐ」與「ㄗ」或「ㄓ」為互補分佈,威妥瑪拼音將「ㄐ」與「ㄓ」共用〔ch〕,臺羅拼音則與將「ㄐ」與「ㄗ」共用〔ts〕,漢語拼音的擴充版本閩南方言拼音方案則是共用〔z〕,取決於韻母來發聲。
在粵語中,方音注音符號用「ㄐ」來表示不送氣清齒齦塞擦音/t͡s˭/或不送氣清顎齦塞擦音/t͡ʃ˭/,有少數人也會讀成不送氣清齦顎塞擦音/t͡ɕ˭/,這三個音在粵語裏是自由變異。粵拼中寫作〔z〕。
在注音符號的擴充版本閏音符號中,增加了增加了「ㆢ」()作為「ㄐ」的濁音對應,寫法為最末筆收個圓但不突出(見右圖)。臺灣方音符號亦從之。「ㆢ」發音為濁齦顎塞擦音/d͡ʑ/,也可用於中古漢語等有濁齦顎塞擦音的漢語。方音注音符號則改作「」形。在臺羅拼音中,它與「ㆡ」共用〔j〕,取決於韻母來發聲。然而雖然「ㆢ」被視為「ㄐ」的濁音,但由於臺灣話分為泉腔與漳腔,所謂「ㆢ」為「ㄐ」的濁音僅適用泉腔;〔j〕在漳腔中發為濁齦顎擦音/ʑ/,實際上是「ㄒ」的濁音,但臺灣方音符號仍用「ㆢ」表示,不像閏音符號般為「ㄒ」增設其濁音符號。
須注意的是,在舊版Unicode中,因字型顯示不當,「ㆢ」的最末筆收個圓後往往突出。這是不正確的字形,Unicode最新版已更正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