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邁耶·霍華德·艾布拉姆斯(Meyer Howard Abrams,1912年7月23日—2015年4月21日),通稱M·H·艾布拉姆斯,是美國浪漫主義文學批評家和學者。他在文論《鏡與燈》(The Mirror and the Lamp)中提出文學四要素,並主編了《諾頓英國文學選集》。
艾布拉姆斯1912年出生於新澤西州朗布蘭奇。他是東歐猶太移民[1]、房屋油漆工之子。他1930年進入哈佛大學讀本科,是家中首位大學生。他攻讀英語專業是因為「其他行業同樣沒有工作……與其餓著肚子做不喜歡的事,不如享受飢餓」[2]。艾布拉姆斯1934年取得學士學位後,拿到劍橋大學抹大拉學院的亨利研究生獎學金,導師為I·A·瑞恰慈[3]。傳主1935年重回哈佛大學讀研究生,1937年獲碩士學位、1940年獲博士學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布拉姆斯在哈佛大學心理聲學實驗室工作,解決嘈雜軍事環境下的語音通信問題。他負責制定高度可聽的軍事密碼,發明測試甄選嘈雜環境下的出眾辨音者[4]。傳主1945年成為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學生有文學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加亞特里·斯皮瓦克、E·D·赫希,小說家威廉·H·加斯、托馬斯·品欽等[1][5]。
艾布拉姆斯1953年發表了文論《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該書提出:在浪漫主義之前,理論一般認為文學是面鏡子,通過模仿來反映現實世界;但浪漫主義者認為寫作更像是盞燈,作家內心溢出靈魂之光照亮世界[6]。他還在書中還將文學理論分為四類,即:模仿說(注重作品與世界的關係)、實用說(注重作品與讀者的關係)、表現說(注重作品與作者的關係)、客觀說(注重分析著作本身)[7]。該書登上現代圖書館1998年的20世紀百大英語非小說書單[8] 。
艾布拉姆斯還主編了《諾頓英國文學選集》(1962年),並擔任「浪漫主義時期」(1798年—1832年)部分的主筆[9]。他在書中對文學家做了點評,如介紹拜倫勳爵時強調了拜倫主義與尼采超人哲學的關聯[10],稱雪萊的悲劇在於「他總是懷著最好的願望,帶給自己和所愛之人災難與痛苦」[11]。
艾布拉姆斯1963年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12],1973年當選美國哲學會會員[13]。
2008年,婚齡71年的妻子露絲去世[14]。2015年4月21日,艾布拉姆斯於在紐約州伊薩卡去世,享年102歲[15][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