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anda演算法是針對當時Google搜尋結果進行排序之演算法的進一步改進演算法,首次發布於2011年2月。該更改旨在降低「低品質網站」[1](尤其是「內容農場」)的排名[2],從而讓更高品質的網站更容易出現在搜尋結果的頂部。其得名於Google的一位名為Navneet Panda的技術工程師[註 1];正是其開發的技術才使Google得以建立並實施該演算法。[4][5]

Thumb
與 Google Panda 演算法更新相關的插畫

排位原理

Google Panda專利[註 2]於2012年9月28日提交,並於2014年3月25日獲得授權。該專利稱,Google Panda演算法將各個網站的反向連結與參考查詢次數進行比率運算;之後,這一比率即用作這些網站在搜尋結果中大致排位的一個考慮因素。這一因素即用作該網站所屬網頁在搜尋結果中所排位置的考慮因素。如果頁面所屬網站的比率未能達到某個特定閾值,則該頁面在搜尋引擎結果頁面中的排名較低。[6]

Google Panda演算法能夠對整個網站或其所屬特定一系列網頁在搜尋結果中的排名產生影響,而不是僅僅對網站所屬的單個頁面排位進行簡單的調序。 [7]

更新

Google Panda演算法發布的頭兩年,更新大約每月推出一次。2013年3月Google稱,未來更新將整合到演算法中,因此雖然更新和維護不會終止,但將不會如以前那麼明顯。[8]

2015年7月18日,Google發布了「緩慢更新」的Panda 4.2版本。 [9]

影響與評價

CNET報道稱,這一演算法讓新聞網站社群網站在搜尋結果中排位顯著上升,而包含廣告的網站的排位明顯有所下降。[10]也有分析稱,Google Panda推出後影響了近12%的搜尋結果排序。[5]然而,該演算法推出後不久,包括Google網站管理員論壇在內的許多網站發現,爬蟲或侵犯著作權的網站之排名比擁有原創內容的網站在搜尋結果中更高;Google甚至因此一度公開尋求提供資料點的志願者,以幫助更好地檢測爬蟲。 [11]2016年,時任Google垃圾郵件負責人Matt Cutts針對Google Panda演算法曾評論稱,Panda演算法讓作為Google的不少合作夥伴都受到了足夠大的打擊,以至於Google在財報會議時都要將這一演算法放在分析原因中;但他相信,將Panda演算法投入使用是正確的決定,因為這將博得使用者的長期信任,同時也是為了給出版商提供更好的生態系統。[2]

2011年2月,Panda演算法在首次推出後進行了一系列更新,並於2011年4月正式在全球的Google搜尋中投入使用。為幫助受影響的網站開發者,Google在其部落格上提供了一些針對網站品質進行自我評估的建議,[12]其中一個包含23個要點的列表用於回答「什麼才是高品質的網站?」這個問題,從而幫助網站管理員「進入Google的思維模式」。[13]

2015年,Google Panda正式被納入Google的核心演算法中。[14]

注釋

參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