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ARD國際音樂大賽(德語:Internationaler Musikwettbewerb der ARD)是德國最大的古典音樂比賽,也是同類型比賽中最大規模以及最具權威的音樂大賽。這項年度賽事由巴伐利亞廣播公司承辦,於1952年創設。1957年,該項賽事成為國際音樂比賽世界聯盟的創始成員之一。
比賽選手根據不同專業分開比賽,年齡約在25歲—28歲間。每年的應選人次約為350人—450人,經徵選後,約有200名選手得以進入正式的賽程。
組別分類
賽事所開放的樂器組別逐年不同,ARD大賽的重點之一是當代音樂,且自2001年起經常有作曲家專門被委託為大賽創作作品。
- 2024年:木管五重奏、聲樂、雙簧管、大提琴
- 2023年:鋼琴三重奏、豎琴、中提琴、低音提琴
- 2022年:長笛、長號、鋼琴、弦樂四重奏
- 2021年:鋼琴二重奏、圓號、聲樂、小提琴
- 2020年因COVID-19疫情取消
- 2009年: 聲樂, 豎琴, 小提琴, 低音提琴
- 2008年: 中提琴, 單簧管, 巴松, 弦樂四重奏
- 2007年: 雙簧管, 長號, 打擊樂 鋼琴三重奏
- 2006年: 聲樂 (歌劇), 聲樂 (獨唱音樂會/藝術歌曲), 鋼琴, 管樂五重奏
- 2005年: 圓號, 小提琴, 大提琴, 鋼琴二重奏
- 2004年: 中提琴, 長笛, 豎琴, 弦樂四重奏
- 2003年: 聲樂, 單簧管, 低音提琴, 小號
- 2002年: 鋼琴, 雙簧管, 巴松, 鋼琴三重奏
- 2001年: 小提琴, 大提琴, 薩克斯風, 打擊樂, 管樂五重奏
- 2000年: 聲樂, 中提琴, 長笛, 鋼琴二重奏, 弦樂四重奏
獎金
獲獎的前三名可以取得的獎金分別為[1]:
- 首獎:10,000歐元
- 二獎:7,500歐元
- 三獎:5,000歐元
人物
- 藝術總監:Meret Forster
- 執行總監:Elisabeth Kozik
- 專案管理:Anja Krainz
選手在賽事的傑出表現與成績,往往被音樂界視為邁向演奏生涯的跳板,即便他在當屆賽事所取得的不一定是首獎。歷來在這項賽事獲獎的知名演奏/演唱者有:
- 1960年:伊凡·李布洛夫(聲樂,冠軍)
- 1962年:克里斯多福·埃申巴赫(鋼琴,冠軍)
- 1963年
- Maurice André(小號,冠軍)
- 堤剛(大提琴,亞軍)
- 1966年:內田光子(鋼琴,季軍)
- 1968年:潔西·諾曼(聲樂,冠軍)
- 1967年:今井信子(中提琴,亞軍)
- 1970年:東京弦樂四重奏團(弦樂四重奏,冠軍)
- 1972年:陳必先(鋼琴,冠軍)
- 1973年:鄭明勳(鋼琴,亞軍)
- 1976年:Yuri Bashmet(中提琴,冠軍)
- 1982年:安妮·索菲·馮·奧特(聲樂,亞軍)
- 1984年:克里斯蒂安·特茲拉夫(小提琴,亞軍)
- 1988年:Thomas Quasthof(聲樂,冠軍)
- 1989年:亞歷山大·薩洛(鋼琴,亞軍)
- 1993年:Anna Malikova(鋼琴,冠軍)
- 1999年:黃濱(小提琴,亞軍)(冠軍空缺)
- 2008年:阿波羅繆斯四重奏團(弦樂四重奏,冠軍)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