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體(拉丁語:corpus luteum),是雌性哺乳動物卵巢內的臨時性細胞團結構,是富有血管的腺體樣細胞團,是內分泌系統的一部份,產生相對較高水平的孕酮與溫和水平的雌二醇與抑制素A,以抑制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釋放,從而抑制黃體化激素與卵泡刺激素。黃體的顏色為明黃色,這是由於從膳食中濃縮了類胡蘿蔔素(包括葉黃素)。每次月經周期形成一個新的黃體。黃體的基本功能是合成和分泌孕酮,這種激素可使子宮為妊娠做好準備。
在月經周期或發情周期中,卵泡會釋放次級卵母細胞,即排卵,餘下的卵泡在卵巢內,卵泡壁塌陷,排卵後原濾泡中的囊腔很快會由增殖的顆粒細胞充填,卵泡膜內的血管和結締組織伸入卵泡顆粒層,黃體期時在黃體化激素的作用下,卵泡壁的細胞體積增大,分化為一個體積很大並富含血管的內分泌細胞團,剛形成時呈黃色,稱為黃體。卵泡到黃體的發育中間階段被稱為血體,不過血體這一概念是指卵泡破裂排卵後剩下的可見的血液。當卵母細胞(如果受精則為受精卵)經過輸卵管進入子宮時,黃體仍停留在卵巢內。
黃體的尺寸相對於卵巢來說是相當大的。人類的黃體的直徑在2cm到5cm[1][2]。
黃體的細胞來源於卵泡周圍的細胞[3]。卵泡膜細胞發育成(即「黃體化」)小黃體細胞(small luteal cell)或稱膜黃體細胞(thecal-lutein cells),卵泡顆粒細胞發育成(即「黃體化」)大黃體細胞(large luteal cell)或稱顆粒黃體細胞(granulosal-lutein cells),二者形成了黃體。粒黃體細胞較大,呈多角形,染色較淺,數量多;膜黃體細胞較小,圓形或多角形,染色較深,數量少,分布於黃體的周邊。絕大多數動物的黃體主要由顆粒細胞轉化而成,但靈長類和大鼠的膜細胞也是黃體組成成分。這些顆粒細胞在黃體化時由原來直徑12~14μm,增加到35~50μm。顆粒細胞胞漿和核的比例增大,胞漿所含分泌顆粒和脂肪滴增加,並含有黃色色素。粒線體形態也發生變化,粗面內質網消失,同時滑面內質網增加,與這些形態變化相應的是在黃體化過程中,大小黃體細胞均能從膽固醇合成類固醇激素如孕酮。低密度膽固醇複合體結合到黃體細胞的質膜的受體上並內化。膽固醇在細胞內被釋放並以膽固醇酯的形式存儲,在進一步的膽固醇轉運中被回收。大黃體細胞能產生更多的孕酮,這是由於其細胞內不受抑制/基礎水平的蛋白激酶A之活動。小黃體細胞有黃體化激素受體,能調節細胞內蛋白激酶A的活動。蛋白激酶A能磷酸化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調節蛋白(StAR)與外周苯二氮卓受體(PBR)以從粒線體外膜轉運膽固醇到粒線體內膜[4]。
黃體發育過程伴隨著類固醇生成酶——膽固醇側鏈裂解酶P450scc濃度的升高,該酶在粒線體中把膽固醇轉化為孕烯醇酮[5]。孕烯醇酮再被轉化為孕酮,分泌出細胞,進入血液。孕酮在細胞質內濃度的增加伴隨著P450scc與其電子供體蛋白的增加,指示了孕酮分泌是黃體中P450scc增強表達的結果[5]。
粒線體的P450系統電子轉運鏈包括腎上腺皮質鐵氧還蛋白還原酶與腎上腺皮質鐵氧還蛋白已經被證實會洩漏電子導致形成了超氧自由基[6][7]。顯然,為處理這些黃體細胞粒線體產生的自由基並增強粒線體的新陳代謝,抗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與超氧化物歧化酶,與黃體中的類固醇合成增強而平行增加[5]。
卵泡結構 | 黃體結構 | 分泌 |
膜層細胞 | 膜黃體細胞 | 雄激素[8] 孕酮[8] |
粒層細胞 | 粒黃體細胞 | 孕酮[3]、雌激素(主體)[3]與抑制素A[3][8] |
類似於前身的卵泡膜層細胞,膜黃體細胞缺少芳香酶,不能把類固醇生成時產生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9]粒黃體細胞有芳香酶,使用該酶可以把膜層黃體細胞生成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而粒黃體細胞自身缺乏生成雄激素所需的17α-羥化酶、17,20裂解酶所以不能產生雄激素。[9]
黃體退化(regress,也稱退行、撤退)時,孕酮分泌停止,血中孕酮水平下降(功能性退化),黃體細胞數量減少,LH受體減少,細胞漿體積縮小,核酸內切酶活性大大增加,核固縮,DNA總數減少,dNA小片段增加(結構體退化)。最後成纖維細胞侵入,將腺體轉變為瘢痕結締組織—白體[10]。黃體功能和結構上的自行退化對於正常的月經周期是必不可少的。它使下一個月經周期正常啟動,新的濾泡發育生長,LH高峰正常來臨而隨之排卵。黃體退化的生理機理與細胞凋亡相關。
如果卵子沒有受精,黃體將停止分泌孕酮並蛻化為白體(對於人類在14天之後)。這稱為月經黃體(corpus luteum of menstruation)。
沒有孕酮,子宮內膜將剝離並通過陰道排出(對於具有月經周期的哺乳動物),成為月經。;對於具有發情周期的動物,子宮內膜將退化為正常大小。
如果卵子受精並著床發生,在受精後第9天開始,胚泡的合體滋養細胞(由滋胚層發育而來)分泌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其他動物的類似激素)。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使得黃體繼續孕酮的分泌,從而維持了子宮內膜增厚,為受精卵胚泡發育提供了豐富的血管網。從這時起,黃體被稱為妊娠黃體(corpus luteum graviditatis),直徑可達4~5cm,可保持6個月,以後也退化為白體。妊娠黃體的粒黃體細胞還分泌鬆弛素(relaxin),它可使妊娠子宮平滑肌鬆弛,以維持妊娠。
這時前列腺素的注入會導致黃體蛻化從而造成胎兒流產。但是,對於胎盤動物如人類,胎盤最終接過了孕酮的製造,黃體蛻化為白體並不會導致胚胎/胎兒流產。
黃體的黃顏色及其命名,類似於視網膜黃斑,是由於含有高濃度的類胡蘿蔔素,特別是葉黃素。從膳食中攝入的類胡蘿蔔素被黃體濃縮利用。
卵巢黃體破裂是在黃體發育過程中,卵巢表面的微血管受到外力或某些內部因素的破壞發生出血,導致黃體內的壓力逐漸升高繼而破裂[11]。黃體破裂的臨床表現為下腹的突發劇烈疼痛(尤以右側居多),也存在有疼痛程度不一的病例[11]。發病誘因包括性交史及腹部碰撞[12],也有病例有負重史,劇烈運動史,用力咳嗽史和排便史[11]。大多數患者病發於女性月經期前一周內[11],少數患者在月經期開始後第1、2天發病[11]。
黃體破裂是常見的婦產科急腹症[13],但通常情況下黃體破裂的發生率偏低[13],在臨床較為少見[12],且因黃體破裂的彩超影像與異位妊娠圖像類似,易被誤診為異位妊娠[13],又因該病與其他急腹症症狀相似,易被誤診為急性闌尾炎、盆腔炎等急腹症[11]。若黃體破裂導致大出血未即時獲得救治,可能休克甚至喪命。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