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平陵之變

三国末期权臣再现 司马氏完全掌控朝政大权篡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平陵之變,或稱正始之變,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魏國建立後的重大政變。源自大將軍曹爽和重臣太傅司馬懿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司馬懿趁曹爽與魏帝曹芳高平陵謁陵時發動政變,控制京城,族滅曹爽而結束,自此司馬氏全面掌權,此後曹氏皇帝皆淪為司馬家傀儡,為日後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建立晉朝立下基礎。

快速預覽 高平陵之變, 日期 ...

起因

魏明帝曹叡景初三年(239年)駕崩,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是曹真之子,輔政之初,曹爽因司馬懿年齡和威望較高,侍奉司馬懿如父一般,不敢專行。何晏等人向曹爽進言「權力不宜委之於人」,後曹爽開始專權[1],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即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他的軍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曹訓中領軍及武衛將軍,曹爽集團於是完全掌握宮廷禁軍。從此曹爽和何晏等心腹控制朝廷運作,權傾朝野,曹爽更以魏明帝才人歌伎,僭用皇帝儀仗,而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則被架空。

後曹爽提拔夏侯玄為征西將軍,而中護軍一職改由司馬師擔任。正始六年(245年)八月,曹爽意圖又撤銷中壘及中堅營,以其營兵直隸中領軍曹羲以強化軍力,司馬懿以此為先帝舊制反對但不果。

司馬懿無法參與政令決策,為等待時機,凝聚力量,於正始八年(247年)藉故病辭職以避曹爽。次年,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重病的樣子[2],因此令曹爽對他更鬆懈;但於此同時,司馬懿卻與司馬師暗中準備兵變,司馬師甚至為了此政變,暗養死士三千人[3]

Remove ads

經過

正始十年正月初六[4](249年2月5日),少帝曹芳拜謁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親信們皆隨同前往。司馬懿和司馬師以及三千死士於宮內司馬門聚集,前往武庫,途徑曹爽府門,曹爽帳下督嚴世上樓,用弩瞄準司馬懿,曹爽門人孫謙卻拉拽嚴世的肘制止並說:「天下事未可知!」導致嚴世無法襲擊。司馬懿控制武庫後,藉皇太后郭氏詔令,關閉洛陽城門,率兵佔領洛水浮橋。接著任命司徒高柔假節大將軍事,接管曹爽軍權;並以桓範為中領軍,桓範在其子勸說下拒絕[5],改以王觀中領軍事,接管曹羲軍隊。

司馬懿控制城內,隨即派人上奏皇帝曹芳,宣稱奉太后詔書,罷免曹爽兄弟。詔書先傳至曹爽手中,曹爽惶然不知如何是好,也不敢送給曹芳,將車駕留在伊水以南住下,伐木為鹿角,發屯甲兵數千人自衛。司馬懿對司馬孚說皇帝在外不可露宿,將帳幔、御膳送到行在。大司農桓範在政變發生後不顧下屬勸阻,與曹爽司馬魯芝、參軍辛敞、主簿楊綜等出城勸曹爽前往許昌,然後以皇帝號召擁兵抵抗司馬懿。曹爽猶豫不決,桓範又勸曹羲,但曹羲也沒有聽從。司馬懿接連派許允陳泰尹大目等人勸說曹爽投降,並指洛水發誓,允諾只要曹爽罷兵息馬,交出兵權,仍可保留爵位[6]。曹爽猶豫了一夜,最後認為投降雖然會失去政權,但以侯爵身份仍能享受榮華富貴;於是放棄抵抗,而請皇帝罷免自己,並向司馬懿認罪。曹爽兄弟罷官後隨即回到府邸,並遭到司馬懿監視[7]

正月初十[8](249年2月9日),與曹爽往來甚密的內侍張當,因私自將宮女送給曹爽被抓捕,在廷尉嚴刑拷問下供稱曹爽和何晏計劃三月造反,於是曹爽與其同夥被捕[9]。司馬懿讓何晏參與審理,何晏自以為能得免,就賣力查案,上奏稱一共查出丁謐、鄧颺等七家參與,司馬懿卻說還有一家,何晏問是否就是自己,司馬懿承認,並將何晏逮捕。而桓範亦因曾揚言司馬懿謀反,經司蕃供出,被控誣告[10]而下獄,按「誣告反坐」之法作為誣告謀反者按自身謀反治罪,於是與曹爽等人一同處死,並且誅滅三族。後封曹真族孫曹熙為新昌亭侯,邑三百戶,延續對曹真祭祀[11][12]

Remove ads

影響

司馬懿因這次政變,清除以曹爽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勢力,曹氏宗室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作為輔政大臣掌握權力,逐步控制朝政,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奠下根基。原本屬於曹爽一黨的魯芝、辛敞、楊綜、王基等在司馬氏掌權後,也得到司馬氏任用。

蔣濟因此事件認為自己失信於曹爽而自責,憂憤病死。

王凌令狐愚因高平陵之變,認為魏帝曹芳年幼平庸而司馬懿獨攬大權,於是兩年後發動兵變企圖推翻曹芳和司馬懿,另立曹彪曹操兒子)為帝,即壽春三叛中第一次。

駐守雍州夏侯霸因與曹爽有親戚關係,與同時身為征西將軍的侄兒夏侯玄被召入洛邑,由於恐懼會遭司馬氏逼害;同時與自己不和的郭淮出任征西將軍,令他十分不安,因而逃入蜀漢

時下引用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