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國畫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師曾(1876年3月2日—1923年9月17日),名衡恪,字師曾,以字行,號槐堂,又號朽道人,江西省南昌府義寧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出生於湖南省鳳凰縣,中國畫畫家,陳三立長子,陳寅恪長兄。梁啓超稱他為「現代美術界具有藝術天才、高人格、不朽價值的第一人」。
陳師曾自幼學畫,14歲時與知名書畫家胡沁園、王湘綺相識。19歲跟隨父親陳三立前往湖北並與范孝嫦(范肯堂之女,范曾姑祖)成婚。此後曾師從岳父范肯堂、周大烈等學習書法、文學。後考入南京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學堂,期間與魯迅等同學結下友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元配范孝嫦去世。此年赴上海就讀於法國教會學校。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與弟陳寅恪一同前往日本留學,先後就讀於宏文學院、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科。光緒三十年(1904年)與李叔同相識後兩人交往密切。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與繼室汪春綺(汪鳳瀛之女)成婚。宣統元年(1909年)畢業後回國,任教於江蘇通州師範學校,教授博物學。後拜著名書畫家吳昌碩為師。[1][2][3]
民國二年(1913年),他在張謇邀請下赴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任教。同年又任北京政府教育部編纂處編審員。其妻汪春綺也於是年去世。民國四年(1915年)出任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畫教師。民國六年(1917年)在北京法源寺與齊白石相識,兩人結成莫逆之交。陳師曾曾對胡佩衡說齊白石的作品「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能畫得出來的……我們應該特別幫助這位鄉下老農,為他的繪畫宣傳」。1922年,陳師曾攜齊白石的畫作前往日本,在東京的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上展出,使得齊白石在日本名噪一時,畫價亦爆增。齊白石在其自傳中寫道:「二尺長的紙,賣到二百五十銀幣……還聽說法國人在東京,選了師曾和我兩人的畫,加入巴黎藝術展覽會……我做了一首詩,作為紀念:『曾點胭脂作杏花,百金尺紙眾爭夸;平生羞殺傳名姓,海國都知老畫家。』……從此以後,我賣畫生涯,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這都是師曾提拔我的一番厚意」。陳病故後,齊白石對張次溪說:「我如沒有師曾的提攜,我的畫名,不會有今天」。[4]
民國七年(1918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曾邀其任中國畫導師。同年,任國立北京美術專門學校中國畫教授。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日本畫家荒木十畝、渡邊晨畝之邀下,攜自己與齊白石等人作品與金拱北一同前往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覽會。[1][2][3]
陳師曾與元配范孝嫦有子封可、封懷,與繼室汪春綺無子女,而與第三任夫人黃國巽(黃為焯之女,黃國厚之妹)有子封雄、封舉(早殤)、封邦(早殤)、封猷。[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