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威爾迪汗波斯語اللّه وردی خان英語Allahverdi Khan;約1560年-1613年6月3日)原本是一位喬治亞族的波斯宮廷軍用奴隸,後來獲擢升為薩非王朝的將領和政治家。

阿拉威爾迪是喬治亞基督徒,是溫迪拉德茲家族(Undiladze)的成員[1],與同胞及亞美尼亞人阿地蓋基督徒一樣,他在高加索的戰爭裡被波斯沙阿阿拔斯一世的軍隊俘獲,改信伊斯蘭教[2],並在由阿拔斯一世創立、基督徒俘虜組成的一個軍事機構古拉姆裡服役,該機構是用以平衡突厥貴族掌權的軍事組織奇茲爾巴什(Qizilbash)[3][4]

1589年,阿拔斯一世希望秘密除去大權在握的穆爾希德-科利汗·奧斯塔古,阿拉威爾迪汗參與了刺殺奧斯塔古的行動,因而獲得蘇丹的頭銜,並獲任為戈裴甘(Golpayegan)的總督[5]。他在後來又獲擢升為古拉姆的指揮官,在1595年至1596年間成為薩非王朝政府五名最重要的官員之一。大約在同一時間,阿拔斯一世委任他為法爾斯總督[6],他是第一位身份可以與奇茲爾巴什埃米爾平起平坐的古拉姆軍官,這也意味著地方不能再以半自治的方式運作,也不一定受到奇茲爾巴什的埃米爾所控制,而是由沙阿任命的官員管治。

1596年,阿拉威爾迪汗轉任科吉盧耶總督。1598年8月,作為指揮官的阿拉威爾迪汗從烏茲別克族手中奪回赫拉特。不久後,沙阿處死了奇茲爾巴什的埃米爾法爾哈德汗·卡拉曼尼,此舉令阿拉威爾迪汗成為了繼沙阿之後最具權力的人物。1600年後,他在英國人羅伯特·舍里(Robert Shirley)的倡議下重組軍隊,將古拉姆軍的規模由4,000人擴充至25,000人[5]

阿拉威爾迪汗帶領波斯軍隊東征西討,屢屢獲勝,包括在1601年至1602年征服巴林[7]

阿拉威爾迪汗建設了大量公共設施,包括伊斯法罕橫越扎因代河(Zayanderud)的三十三孔橋,橋上至今仍刻有他的名字[8]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