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宗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利僧派,或稱阿利教(Ari),是緬甸蒲甘王朝早期的信仰,宗教中心在蒲甘東南的沙摩底(Thamahti,或Samati),一說阿利僧派也曾分布於南詔、大理。[1]
阿利僧派是緬甸本土納崇拜、那伽崇拜、婆羅門教、佛教、怛特羅密教的混合體。阿利僧派崇拜那伽龍、並祀釋迦文佛和颯刻曇派(性力派)神祇。阿利僧派僧侶不持戒,食肉、飲酒,並對信眾享有初夜權,信徒在婚前與其上師過夫妻生活。[2]
「阿利」(Ari)這一名稱據考證來自雅利安(Aryan)或阿利耶(Arya,聖、尊)[3];也有觀點認為來自阿闍梨(Acarya),和雲南南詔、大理時期的滇密同出一源。有學者認為,阿利僧派可能是7世紀時從印度或吐蕃傳入的。[4]《教史》認為,阿利僧派是「偽僧」於「三摩提王」(Sammati-raja)時傳入緬甸。這位「三摩提王」似乎是古代開國君主,因為東南亞古代史十分缺乏,故尚無定論。[3]
11世紀,蒲甘王朝國王阿奴律陀統一全緬,他從小厭惡阿利僧派淫慾奢靡的作為,在孟人高僧善阿羅漢的建議下,立即改宗上座部佛教,並通令全國信奉上座部佛教。阿利僧派自此式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