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嶷(1890年—1938年),又名祖述,字憲章,號憤園湖南省澧縣津市人[1],祖籍湖南桑植。中國法學家、政治人物。

Thumb

生平

郁嶷早年就讀於湖南法政學堂,後入天津北洋法政學堂[2](1911年8月改稱北洋法政專門學校[3])。1913年,北洋法政學會(該會由李大釗商請孫洪伊贊助創辦)出版會刊《言治》(雙月刊),1913年4月創刊,同年11月終刊,共出版6期,李大釗和郁嶷一同擔任編輯部部長。[4][5][6]

1913年6月、7月間,他和李大釗等人一同畢業於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此後他在天津繼續辦《言治》,直至同年11月該刊終刊。[7]1913年,李大釗準備赴日本留學,郁嶷贈詩《送李龜年遊學日本序》(當時李大釗曾改名李龜年),刊登在1913年9月1日《言治》第1年第4期[8]。1913年9月,李大釗在留學前夕遊歷五峰山,其間還給郁嶷寫過信。[9]

此後郁嶷留學日本,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科。其間,1914年《甲寅》雜誌在日本東京創刊,他是該刊的撰稿人之一(其他撰稿人還有陳獨秀吳稚暉張繼張東蓀黃遠庸白堅武等人[10])。

1916年《晨鐘》報在北京創刊,李大釗自1916年8月15日到9月5日在該報任編輯主任(蒲殿俊任該報主持),後辭職。其間,李大釗、白堅武、郁嶷等人為編輯部成員,郁嶷為創刊號撰寫了《本刊宣言》,還陸續在該刊上發表了9篇作品。[11]此後,李大釗參與了《憲法公言》的創刊並參與編輯,李大釗、郁嶷、高一涵等人是該刊的主要撰稿人。[12]1916年10月10日出版的《憲法公言》第一期上發表了李大釗的《國慶紀念》和郁嶷的《人治與法治》。[13]1917年1月,李大釗應章士釗的邀請,在北京參與《甲寅日報》編輯工作。該報主要撰稿人為章士釗、李大釗、陳獨秀高一涵胡適易白沙吳稚暉楊昌濟邵飄萍、郁嶷等人,多為同盟會員或湖南同鄉。1917年,經郁嶷力主,《言治》獲得復刊。郁嶷成為該刊主要撰稿人之一。1918年7月1日出版的《言治》雜誌上,有郁嶷編發的李大釗所寫的《法俄革命之比較觀》。《言治》季刊出了三期即因經費問題等原因而停刊。此後,李大釗和陳獨秀張申府等創辦了《新青年》、《每周評論》,而郁嶷則任《斯覺》的編輯。同時,郁嶷和李大釗還都在《太平洋》發表文章。[7]

1918年,郁嶷任教於朝陽大學,併兼任北京大學教授。[7]1925年7月18日,《甲寅周刊》出版。該周刊由章士釗主辦,主要撰稿人為章士釗蔡元培吳稚暉、郁嶷、梁漱溟沈鈞儒陳立三王力段祺瑞等。時任善後會議經濟專門委員的郁嶷在《甲寅周刊》第一期上發表《代議非易案》,要求改良國會選舉辦法以及國會組織。為此,8月23日章士釗在《甲寅周刊》發表《代議非易案——答郁嶷》, 12月25日發表《瞿君——答郁嶷》。

郁嶷曾任江寧地方審判廳廳長。[2]他還曾任湖南財政廳廳長,著有《整理湖南財政計劃書》。他還曾任國民政府法制局編審,參與制訂了《親屬法》。[7]

他歷任奉天省立法政專門學校教授,京師大學校法科講師,朝陽大學中國大學教授,保定河北大學法律系主任,北平大學法學院講師。1934年,他任河北省立法商學院法律系主任兼教授。後來他任北京大學教授。[2]1932年,陳灨一創辦《青鶴》雜誌,郁憲章(郁嶷)列名撰稿人。

其後他的生平不詳。[1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郁嶷的女兒到北京找到了李大釗之子李葆華,將郁嶷保存的1913年李大釗從五峰山寫給郁嶷的信交給了李葆華。[9]

著作

  • 郁嶷,郁嶷文集,和記印寫館,1922年
  • 郁嶷、夏勤,法學通論,北京:朝陽大學出版部,1927年
  • 郁嶷,郁嶷論文集,北平:朝陽大學出版部,1930年
  • 郁嶷,繼承法要論,北平:朝陽大學出版部,1931年
  • 郁嶷,中國法制史,北平:震東印書館,1931年
  • 郁嶷,親屬法要論,北平:朝陽大學出版部,1932年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