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為明朝洪武帝萬曆帝的二百多年,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成的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的長城[1]。這也是現在所見到的大部分完整長城。

Thumb
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慕田峪長城
Thumb
明朝疆域與明長城

歷史

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大修古北口的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修建老龍頭長城、小河口長城

明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開始,陸續修建遼東鎮的遼河西和遼河套一帶的長城。

明憲宗成化三年(1467年)遼陽副總兵韓斌負責修建長城。成化十年(1474年)徐廷璋範瑾督造寧夏河東長城[2],「自黃沙咀起、至花馬池止,長三百八十七里」。[3]夯土長城是明長城的主要部份,夯土牆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每一公尺造價約為一兩銀子。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一月,築寧縣沿河邊牆。[4]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又築三十里長城。[5]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陝西三邊總制尚書王瓊於內復築邊牆一道。[6]李成梁修建遼鎮長城(九門口長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修「嘉峪關牆一道,南至討來河十五里,北至石關兒十五里,共三十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撫曾銑在二邊以南建造長城。嘉靖三十年(1551年)於北京北部、東部大修長城,至三十四年(1555年)結束。

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戚繼光首創在薊鎮建立包磚長城,加厚城牆,又建空心敵台,能存放兵器火藥,16年內一共建空心敵台1017座。

地理分布

遼寧

位於遼寧省的明代萬里長城,亦稱遼東邊牆,東起丹東市寬甸鴨綠江畔的虎山,西至遼寧省綏中縣錐子山與河北省明長城相接。

河北

位於河北省的明代萬里長城,東起秦皇島市山海關老龍頭,西至河北張家口地區懷安縣馬市口村進入山西省天鎮縣界。同時由北京市懷柔區結起一道內長城,經八達嶺後進入河北省懷來縣,復入北京市門頭溝區,然後再進入涿鹿縣,至淶源縣,由淶源縣七畝地村進入山西靈丘縣境內。

天津

北京

Thumb
居庸關北側眺望圖,居庸關鎮守『太行八陘』中的軍都陘。圖左側為燕山,右側為太行山。居庸關一直為重要的京畿關隘,時至今日,京藏高速、110國道和京張鐵路三條交通幹線匯聚於此。

北京段明長城由河北薊縣進入北京平谷縣彰作關,經密雲縣懷柔區北京結地區分為兩叉,外線長城向北經延慶四海冶由白河堡附近出北京進入河北赤城縣境內,內線長城經昌平延慶、河北懷來縣,復入北京門頭溝地區,再從東靈山地區出北京市。北京段明長城在明十三陵外存在多道長城。

山西

陝西

陝西省長城東起清水營(今陝西府谷縣東北),經過府谷縣﹑神木縣﹑榆陽區﹑橫山縣﹑靖邊縣﹑吳起縣﹑定邊縣七縣區。西至花馬池(今寧夏鹽池縣東北)。成化年間由延綏鎮巡撫都御史余子俊率領將士4萬人歷時3月築成。

寧夏

寧夏位於黃河河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讀史方輿紀要》稱其為「關中之屏蔽,河隴之上噤喉」。寧夏長城位於黃河之東,所以被稱為「河東牆」,每隔30里修築一軍堡,每隔60里築一城。明朝中葉後放棄內蒙古河套平原,退守寧夏。[7]

甘肅

Thumb
位於甘肅嘉峪關市的一段明長城,又稱「懸壁長城」

青海

明廷在青海浩門城、門源城、永安城皆修建有長城,長約360公里。至今大都損毀嚴重。

湖南

參見

參考資料

研究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