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曼莎·瑞德·史密斯(英語:Samantha Reed Smith,1972年6月29日—1985年8月25日)是一名美國學生和兒童演員,家住緬因州曼徹斯特鎮英語Manchester, Maine,在冷戰中的美國和蘇聯以和平活動者身份聞名。1982年,她寫信給新上任的蘇共中央總書記尤里·安德羅波夫,收到後者的親筆回信,並應邀訪問蘇聯。

Quick Facts 珊曼莎·瑞德·史密斯 Samantha Reed Smith, 出生 ...
珊曼莎·瑞德·史密斯
Samantha Reed Smith
Thumb
出生(1972-06-29)1972年6月29日
 美國緬因州霍爾頓
逝世1985年8月25日(1985歲—08—25)(13歲)
 美國緬因州奧本
職業和平運動家英語Peace movement童星
活躍時期1982年-1985年
Close

珊曼莎身為「親善大使英語Goodwill ambassador」,吸引了美蘇兩國媒體的大量關注,此後她又在日本參與和平活動,獲得「美國最年輕大使」之譽。[1]她還寫了一本書,講述她的蘇聯之旅,並在電視劇《萊姆街英語Lime Street》中出演角色。1985年,珊曼莎·史密斯在巴港航空1808號班機空難中逝世,年僅13歲。

歷史背景

1982年11月,尤里·安德羅波夫接替列昂尼德·布里茲涅夫就任蘇聯領導人西方主流報刊雜誌將關於他的照片和文章大量刊載於重要版面。多數報道是負面的,認定他對西方世界的安定造成了新的威脅。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期間,安德羅波夫是蘇聯駐匈牙利大使,並於1967至1982年擔任克格勃局長。他在任期內以「武力鎮壓布拉格之春」和殘酷打壓包括安德烈·薩哈羅夫亞歷山大·索忍尼辛在內的政治異見人士而為西方所知,並通過利用和加強克格勃權力,壓制異議而獲蘇聯領導人職務。[2]安德羅波夫宣稱,「人權運動是帝國主義者旨在動搖蘇維埃國家根基的一系列陰謀的一部分。」[3]

當時,美蘇兩國正致力於開發可從人造衛星軌道發射的武器(如反衛星武器星戰計畫計劃等),緊張的氣氛籠罩全球。與此同時,國內高漲著的要求終止此類計劃的呼聲也讓兩國政府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時任美國總統隆納·雷根面對著來自美國科學家和武器專家的遊說活動的壓力,而蘇聯政府則發表聲明稱,「避免宇宙空間軍事化是人類面臨的緊要課題」。[4]在這段時期,歐美出現了大規模的反核抗議。1983年上映的《浩劫後英語The Day After》模擬了核戰爭之後的世界,反映出憂慮的加劇。[5]

兩個超級大國的緩和政策已經形同虛設。為應對蘇聯部署的SS-20中距離彈道飛彈,雷根在西歐部署了巡弋飛彈潘興2彈道飛彈。蘇聯捲入阿富汗戰爭已逾三年,其好戰形象被廣為宣傳。在如此緊張氣氛中,安德羅波夫的形象登上了1982年11月22日的《時代》 雜誌。珊曼莎看到了這一封面人物,便問母親:「既然大家這麼怕他,怎麼不寫封信問問他到底想不想打仗?」她母親回答道:「你為何不試試呢?」[6]

生平

珊曼莎·史密斯於1972年6月29日出生在緬因州與加拿大相鄰的霍爾頓鎮。五歲時,珊曼莎給伊莉莎白二世寫了封信,以表達自己對英國王室的敬意。1980年春讀完二年級後,她隨家庭遷居到了同州的曼徹斯特鎮,轉學到曼徹斯特小學,她的父親阿瑟·史密斯在緬因大學奧庫西塔分校英語University of Maine at Augusta教授文學,[4]母親在緬因州公眾服務部擔任社會工作者

1982年11月,珊曼莎十歲時,為了弄清蘇聯和美國的關係為何如此緊張,她給蘇聯領導人尤里·安德羅波夫寫了信,內容如下:[7]

親愛的安德羅波夫先生:
我叫珊曼莎·史密斯,今年十歲。祝賀你榮升新職。我一直擔心俄國和美國會捲入一場核戰爭。你會選擇戰爭,還是反對?如果你反對,請告訴我你打算怎樣阻止一場戰爭。這個問題你不回答也行,不過我還是想知道你為什麼想要征服世界,或是征服我們國家。上帝創造世界是讓我們和平相處,不是為了爭鬥。
誠摯的
珊曼莎·史密斯

她的信登上了蘇共中央機關報《真理報》。[8]對於這封信的發表,珊曼莎感到很開心,可是她尚未收到回信。於是她去信給蘇聯駐美國大使詢問安德羅波夫總書記是否打算回復。1983年4月26日,她收到了安德羅波夫的回信:[9]

親愛的珊曼莎:
我收到了你的來信,它讀起來就像最近從你們國家乃至全世界其它國家寄給我的許多封信那樣。
從信中看得出來,你是一個勇敢、正直的姑娘,就像湯姆·索亞的朋友貝琪,她出自你同胞馬克·吐溫的名著。我國的男孩女孩都熟知並喜愛著這本書。
你寫道,你擔心我們兩國會打一場核戰爭,還問我們有沒有盡力阻止戰爭爆發。在有思想的人提出的問題中,你的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我會認真並誠實地回答你。
是的,珊曼莎,我們蘇聯人民正盡一切努力確保地球上不會有戰爭,每個蘇聯人都希望如此。這是我們國家偉大的締造者弗拉迪米爾·列寧教導我們的。
蘇聯人民深知戰爭有多麼可怕。四十二年前,企圖霸占整個世界的納粹德國攻打我們國家,燒毀了我們成千上萬的城鎮和村莊,殺害了千百萬蘇聯的男女老少。
在那場以我們的勝利告終的戰爭中,我們與美國結成同盟,共同作戰,從納粹侵略者手中解放了許許多多的人。我希望你從學校的歷史課中了解到這一切。如今我們真心想要生活在和平中,同我們的遠親近鄰,當然也同美國這樣的偉大國家,開展貿易與合作。
美國與我國都擁有核武器,那種恐怖的武器能在一瞬間殺死無數人。但我們不希望有人動用它。這就是為什麼蘇聯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永遠,永遠不對任何國家首先使用核武器。總之,我們提議不再繼續生產,並著手銷毀地球上所有庫存的核武器。
我認為這足以回答你的第二個問題:「你為什麼想要征服世界,或是征服我們國家?」我們從沒這麼想過。在我們國家,無論工人還是農民,作家還是醫生,大人還是孩子,無論是不是政府成員,誰都不要戰爭,即便是小小的戰爭也不要。
我們要和平,還要忙著種小麥、建房子、搞發明、寫書、飛上太空。我們為自己,也為這個星球上的所有人尋求和平。為了我們的孩子,也為了你,珊曼莎。
我邀請你來我們這裡,如果父母同意你來,夏天來最好。這樣你就能直觀地了解我們國家,認識你的同齡人,並加入海邊的阿爾捷克國際兒童營。你會親眼見到,在蘇聯,人人守護和平與友誼。
感謝你的來信,願你年輕的生命一切都好。
尤里·安德羅波夫
Thumb
1983年7月1日,珊曼莎·史密斯(居中)在全聯盟阿爾捷克少先隊夏令營

媒體接踵而至,珊曼莎接受了諸如特德·科佩爾英語Ted KoppelTed Koppel[10]強尼·卡森這樣的美國大牌主持人的採訪,在美國的招牌新聞節目中連日登場。1983年7月7日,她與她的父母飛往莫斯科,作為安德羅波夫的客人在該國度過了兩個星期。在這次旅程中,她訪問了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並在克里米亞古爾祖夫鎮的蘇聯少年先鋒隊阿爾捷克營地度過了一段時間。她在後來出的書中寫道,在列寧格勒,她和父母對人們的友好感到驚奇,許多人將自製的禮物送給他們。在莫斯科的記者招待會上,她表示俄國人「就像我們一樣」[11]。在阿爾捷克,她選擇和蘇聯孩子在一起,而不是待在為她特別安排的地方。為了方便交流,能說流利英語的老師和孩子被安排到她所住的宿舍樓,她與九個蘇聯女孩住在一起,在這段時間裡,她游泳、學俄語,還學俄羅斯歌曲與舞蹈。她交了許多朋友,包括英語很好的列寧格勒人娜塔莎·卡什麗娜。

Thumb
阿爾捷克營英語Artek (camp)中的珊曼莎·史密斯巷

然而,她訪問期間安德羅波夫無法與她見面,他們只在電話中交談過。[12]後來才得知,安德羅波夫在這段時間得了重病,離開了公眾視野。[13]珊曼莎也接到蘇聯航天員瓦倫蒂娜·捷列什科娃的電話,瓦倫蒂娜是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女性。可是珊曼莎沒有意識到給她打電話的人是誰,在短暫對話後,珊曼莎就誤掛了電話。[14]媒體步步追蹤報道她的行程,她的照片和相關文章被刊登在蘇聯主要報紙上,她在蘇聯變得家喻戶曉,許多人開始密切關注她。在美國有些人開始懷疑她的事跡,把這當作「美國式的公關特技」。[15]

1983年7月22日她回到美國時,緬因州居民用玫瑰花、紅地毯和豪華轎車歡迎她回來。[16]她在美國的名聲持續增長。一些批評者卻認為她不自覺地充當了蘇維埃的宣傳者。[16][17]1983年12月她作為「美國最年輕大使」獲邀前往日本[18],在那裡她見到了中曾根康弘首相,她還參加了神戶市國際少年兒童專題討論會。在討論會上,她建議蘇聯和美國的領導人每年將孫女互換兩周,理由是領導人「不會願意向他們孫女到訪的國家投彈」。[19]她的行為鼓舞了兒童親善大使交流活動,[20]一個名叫卡佳·雷切娃英語Katya Lycheva的11歲俄國女孩訪問了美國。[21]後來,史密斯寫了一本書,叫《蘇聯之旅》。[22]封面是她在阿爾捷克的照片,[23]那是她在蘇聯最喜歡的地方。[24]

珊曼莎繼續扮演媒體名人角色,1984年,她在迪士尼頻道主持了一個面向兒童的特別節目,名為《珊曼莎·史密斯去華盛頓……84年總統選舉》,[25][26]她還在節目中採訪了1984年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幾個總統候選人,包括喬治·麥戈文傑西·傑克森。同年她還與美國競技體操運動員,美國首位女性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得主朱麗安·麥納瑪拉(Julianne McNamara)一起客串出演了電影《主管查爾斯英語Charles in Charge》(Charles in Charge)。1985年,她和羅伯特·華格納一起出演了《萊姆街》。[27][28]但是,史密斯的名聲也令她成為跟蹤者羅伯特·約翰·巴爾多英語Robert John BardoRobert John Bardo)的目標,後者之後跟蹤並最終謀殺了主演情境喜劇我的姐姐山姆英語My Sister Sam》(My Sister Sam)的女演員麗貝卡·希弗英語Rebecca SchaefferRebecca Schaeffer)。巴爾多一度到達緬因州試圖結識史密斯,但受到警察阻止後返回。[29]

去世

Thumb
1985年蘇聯發行的紀念郵票,以西里爾字母表記珊曼莎·史密斯之名

1985年8月25日,史密斯和她的父親拍完戲回家時登上了巴爾港航空公司1808號航班。當飛機試圖降落在緬因州奧本的路易斯頓-奧本地區機場時在跑道上墜毀,6名乘客和2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其中包括珊曼莎·史密斯。[30]在這之後許多關於事故原因的猜測開始流傳。在蘇聯,關於違規操作的指責廣泛流傳[31][32],美國發起了關於事故的正式調查,之後,發表的官方報告中否認了關於違規操作的指責。報告中表明這起事故發生在北美東區時區晚上22點05分左右,地面撞擊點位於機場西南方向1600米的44°02′22″N 70°17′30″W。因為著陸傾角過陡,飛行的速度與著陸衝擊力使得人員無法在事故中倖存。[33]這份報告提出的主要原因是,在雨夜中,飛行員操作不熟練,而地面雷達發生了故障——這個導致空難的不幸原因並不罕見,但通常並不危險。

珊曼莎·史密斯的葬禮在緬因州的奧庫西塔舉行,莫斯科方面稱讚她為和平捍衛者,大約有1000人前來哀悼,其中包括羅伯特·華格納和華盛頓蘇聯大使館的弗拉迪米爾·庫拉金(Vladimir Kulagin)出席了葬禮,後者念了戈巴契夫發來的個人唁電:

「在蘇聯,每個知道珊曼莎·史密斯的人都會永遠銘記這個美國女孩,她就像千百萬蘇聯男女一樣,夢想著和平,夢想著美蘇兩國人民的友好。」[34]

隆納·雷根總統向珊曼莎的母親發送了弔唁信,信中有這樣一段話:

「無數美國人,的確有無數人,分擔著你的悲痛,也許你能從中得到些許安慰。他們也會珍惜並記住珊曼莎,記住她的微笑、她的理想和她純真甜美的靈魂。」[35]

珊曼莎和她父親的遺體火化後,[36][37][38]一同安葬在阿魯斯圖克縣的埃斯塔布魯克公墓,靠近她的出生地。[39]

影響

Thumb
「Саманта Смит」號(「珊曼莎·史密斯」的西里爾字母拼寫),建於1986年,停放在雅爾達港口

她的貢獻受到了俄國和她家鄉緬因州人民的讚揚。1986年,阿爾捷克少先隊夏令營的一條小巷以她的名字被命名為「珊曼莎·史密斯巷」。[40]在莫斯科建有一座她的紀念碑。蘇聯解體後的12年,它被金屬盜賊盜走了,同年沃羅涅日的退休人員瓦連京·瓦烏林(Valentin Vaulin)在沒有得到政府幫助的情況下,重建了一個紀念碑。[41]蘇聯發行了印有她頭像的紀念郵票。蘇聯天文學家柳德米拉·切爾尼赫將她發現3147號小行星命名為珊曼莎星[42][43]為紀念珊曼莎,丹麥作曲家珀爾·納爾戈爾將他1985的中提琴協奏曲命名為《記住孩子》。[44]西伯利亞發現的一塊鑽石、[45]前蘇聯的一座山、[46]一個鬱金香大麗花雜交種,還有一艘遠洋船舶,都以她的名字命名。[1]緬因州政府將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一正式定為珊曼莎·史密斯日。[47]緬因州州立博物館附近有一尊她的銅像,雕塑了有小熊在她膝下休息的她放飛和平鴿的形象,[48]熊是緬因州和俄國共同的象徵。在華盛頓州的瑟馬米什[49]和紐約皇后區牙買加地區[50]都有了以珊曼莎名字命名的小學,1985年10月,她的母親創辦了珊曼莎·史密斯基金會,[51]來促進美國與蘇聯和後來的獨立國協國家間的學生交流,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休止。[17]

珊曼莎去世後,有劇作家創作了一部名為《珊曼莎的故事》(The Samantha Smith Story)的電視電影劇本,計劃由羅伯特·華格納擔任製片人[52][53],但因為沒有電視網對其表示感興趣,哥倫比亞影視公司並未拍攝該劇[54]

埃利奧特·霍爾特(Elliott Holt)2013年的小說《你是其中之一》(You Are One of Them)利用珊曼莎·史密斯的故事為啟發,創作了一個名叫珍妮佛·瓊斯(Jennifer Jones)的虛構角色。這本文學小說無論是在文學風格還是可讀性上都獲得了評論家的好評。[55]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