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行動應用程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臺灣社交距離(英語:Taiwan Social Distancing)是一款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期間推出的防疫行動應用程式,主要以匿名形式、透過藍牙低功耗訊號強弱來判斷使用者之間的距離。確診者同意後,系統將比對其足跡,通知曾經和確診者有接觸的人,以發掘可能有風險的個案,減少疫情擴散的可能。
此應用程式由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開發,並與中華民國行政院和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合作推行。
2021年1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發生院內群聚案,造成21名人員確診。在疫調過程中發現醫院出入者身分複雜,而院內醫護人員也常跨單位支援,造成疫調團隊匡列接觸者相當困難,因此研議於醫院試辦社交距離應用程式,一旦有人確診就能立即釐清接觸對象。[2]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2022年4月27日起鼓勵民眾以臺灣社交距離行動應用程式取代原簡訊實聯制[3][4]。
2023年3月27日起,為配合2023年3月20日起,COVID-19輕症免通報、免隔離,改為「0+n自主健康管理」,台灣社交距離APP同步進行轉型改版,停止「每日接觸狀況」及「確診者上傳隨機ID」功能,並新增「防疫資訊及不實疫情訊息澄清」訊息推播功能[5]。
2023年12月31日起,疾病管制署宣布臺灣社交距離達成階段性任務而終止服務,並於Android、iOS平台上下架。[6]
使用者的行動裝置每15分鐘自動生成一個隨機、不可回溯、無法還原的雜湊值,稱為隨機ID,每次的隨機ID皆不同。隨機ID僅儲存於個人手持裝置端14天,不會上傳到任何雲端服務。逾期資料會自動從行動裝置中刪除,中央政府和開發端均無資料庫儲存個資,使用者可隨時刪除該程式,且具備嚴密維護隱私機制。[7]
當使用者接獲通知為確診者時,經衛生單位徵得確診者同意後可上傳資料,應用程式將主動通知過去 14 天曾接觸過的對象(例如曾與確診者於2公尺內接觸2分鐘以上者)並出現警示畫面,提醒使用者注意最近的身體狀況。若出現疑似症狀時亦請主動回報,戴上口罩並依指示儘速就醫,並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等,以提供及時診斷通報。[8][9]
2022年5月2日,於2.0.0版本中加入「疫苗數位接種證明存放」功能,可將先前申請之疫苗數位接種證明儲存至應用程式內,以便需要時能將證明展示供相關人員查核。
2022年8月8日,於2.3.0版本中配合「COVID-19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系統」簡化隨機碼上傳操作[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