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英語: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指的是利用自然資源以促進經濟增長,[1]但exploitation有剝削、濫用及過度開發的涵義,此字的言外之意有負面的成分。自然資源受到開發,會導致環境退化,而退化後會對當地經濟發展有不利的影響。[2]
人類從19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其開發原材料(如採礦業)和加工(透過使用蒸汽機和機械)的規模遠大於從前。到20世紀,能源消耗更是迅速增加。今日世界消耗的能源約有80%來自化石燃料,其中包括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全部經由開採而來。[3]
另被人類開發的有位於地層下的礦物(如用於生產工業物資的金屬),這些是不可再生資源。集約農業的生產方式是會阻礙自然環境(眾多例子如導致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森林退化和水域生態系統中的水污染)中的一個。[4]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成長,這種不可持續的原材料開採方式會造成自然資源枯竭,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4]
為何資源會受過度開採
開發的後果
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不關心和過度消耗這些資源會產生以下的後果:
對當地社會的影響
當礦業公司進入開發中國家開採原材料時,為贏得當地人的合作,會盡力宣傳其進入對當地社會的好處,而少提潛在的負面影響。這些好處主要是在經濟發展方面,可提供政府所無的服務,例如衛生中心、警察部門和學校。[12]但隨著經濟發展,金錢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會引發當地發生未曾處理過的重大衝突。[13]這些衝突是由於當地人受消費主義價值觀影響,更具有自我中心主義的觀點而出現。[14]
在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露天開採礦場Ok Tedi礦場所出現的的即為開採自然資源發生重大負面影響的一例。當必和必拓進入當地地開採銅礦和金礦後,原住民的經濟情況大有進展。但一開始在當地人中經常發生土地權利和採礦利益分配的糾紛。[15]隨後發生的Ok Tedi環境災難也清楚展現開發自然資源的潛在負面影響。由採礦產生的尾礦導致河水變淺,河流改道,其中毒性物質污染Ok Tedi河沿岸的天然供水,水生生物因之大量死亡。當一家礦業公司在開發中國家開採原材料完畢及離開後,當地人民必須處理已遭破壞的社區環境,以及因礦業公司的存在所刺激的經濟發展是否仍能長期維持,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16]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