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器(英語:organelle)又稱細胞器[1],是細胞質基質內具有一定形態、結構及化學成分,且能執行特定生理功能的亞細胞單位;有些胞器能進行自我複製。胞器名稱源於這些結構如同身體的器官一樣,可視作細胞的「小器官」(接尾辭 -elle 是指小詞)。
胞器分為有膜胞器和無膜胞器兩類。有膜胞器被生物膜包裹,可為具雙層膜或單層膜的結構;無膜胞器則不被膜包裹,又稱非膜結合胞器。原核生物僅有無膜胞器。
歷史
在生物學中,器官被定義為生物體內的受限功能單元。胞器這種身體器官與微觀細胞亞結構的類比是直觀形象的,因為即使從早期的出版物來看,提出這類描述的教科書的作者也很少詳細說明兩者之間的區別。
在 18 世紀 30 年代,Félix Dujardin 駁斥了 Ehrenberg 的理論(Ehrenberg 認為微生物具有與多細胞動物相同的器官,只是這些器官更小罷了)。
歷史上,首次用「較小的器官」(little organ)稱呼胞器的是德國動物學家 Karl August Möbius (1884)。他用了 organula(複數形式 organulum,是拉丁文 organum 對應的小詞)。在該雜誌下一期作為更正發表的腳註中,他證明了將單細胞生物的「器官」稱為「胞器」的建議是正確的,因為與多胞器官相似,它們是單細胞的不同組成部分。
分類
重要的胞器
細胞核是真核細胞的胞器。它是真核細胞內最大、最重要的胞器,內含有遺傳物質去氧核糖核酸(DNA),可作為遺傳與代謝的調控中心。細胞核真核細胞區別於原核細胞的最顯著的標誌之一。
所有真核細胞,除高等植物韌皮部成熟的篩管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血球等極少數例外,都含有細胞核。一般來說,真核細胞失去細胞核會導致細胞的死亡,細胞核大多數呈球形或者卵圓形。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