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島之日(日語:竹島の日/たけしまのひ Takeshimanohi)是島根縣根據縣內條例規定的紀念日,定於每年的2月22日。
概要
竹島日是根據「竹島日設立條例」(島根縣令第36號,2005年3月25日)於2005年設立的。
1905年1月28日,日俄戰爭期間,位於島根縣隱岐郡沖之島町的竹島經內閣決定併入島根縣,同年2月22日,第16任知事松永武吉上任後,發布公告明確其隸屬關係(1903年島根公告第40號)。
為紀念該公告發佈100週年,2005年3月16日,島根縣議會制定了《決定竹島日的條例》,將每年的2月22日定為「竹島日」。島根縣對此表示全力支持。[1]
條例
設立竹島日的條例(平成17年3月25日島根縣條例第36號)
- 第1條 都道府縣、市町村和縣民將共同努力推動旨在早日確立竹島領土權利的運動,並設立竹島日,以提高公眾對竹島問題的認識。
(竹島の日)
- 第2條 竹島之日是2月22日。
(県の責務)
- 第3條 縣政府將努力採取必要的措施,以促進適合竹島日目的的活動。
- 附則 本條例自公佈日起施行
對立法的反應
在日本,交流活動並未受到竹島日設立的影響。
各個全國性報紙都呼籲韓國冷靜應對,但每日新聞稱,「破壞邦交正常化40年來建立的友好關係對兩國人民不利。 [2]朝日新聞稱該島可能會成為兩國關係破壞的主要原因。 同一家報紙的另外一位主編也表示,竹島如果能由日本和韓國共同管理就好了,但我認為韓國不會同意。與讀賣新聞相反,它寫道,"領土問題是與日本有關的根本問題,是國家的尊嚴。我們絕不能就此放棄。如果我們不激怒韓國,日本人民對這個關乎民族大義的事件的理解就不會加深。」 產經新聞稱,隨著「竹島日」的制定令,很多人了解到田村等人留下的研究成果,進一步認識到竹島在歷史上和法律上都是日本領土。我想加深對支持日本對竹島主張合法性的意見。韓國方面,有僧人登陸竹島提出抗議,聲稱「獨島是韓國領土"。
2013年2月22日,由島根縣主辦的第8屆「竹島日」紀念儀式舉行。多名縣議員參與。島根縣要求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出席,但安倍政府在綜合考慮下,拒絕出席。[3]考慮到與韓方的關係,其他部長的出席也被推遲。
在大韓民國,發生了反對制定這一「竹島日」的暴力抗議運動。
2005年2月23日,朝日電視台首爾分社的韓國記者在記者會就「竹島日」條例向駐韓大使高野典元提問。高野大使回答說,「我知道會發生這樣的問題」,但「竹島是日本的領土」。在韓國,只截取「竹島是日本領土」的部分進行報道,引起強烈反響,最後導致強烈抗議,韓國方面甚至召見日本赴韓公使。[4]
2005年3月16日,首爾市議員崔載裕到島根縣議會抗議。甚至有警察在議會入口附近發現一把切刀。[5]。同日上午11時,慶尚北道議會在道議會前庭園舉行了譴責日本侵占獨島領土的集會,並焚燒了面寬3米、高2米的日本國旗。同時,大邱市議會也通過了一項決議,稱「日本政府應該向韓國受害者低頭道歉。"
反對制定竹島日條例的韓國政府宣布解除此前嚴格限制的遊客登陸竹島的禁令,3月28日,首批普通遊客登陸竹島。
2005年6月19日,慶尚南道馬山市為表示反對竹島日,稱1419年(應永26年)朝鮮王朝李従茂率大軍攻克被視為日寇侵略根據地的對馬島。馬山市隨後頒布法令,將向對馬島出兵之日6月19日定為「對馬島日」。馬山市聲稱在入侵後對馬島已被征服,但韓國政府要求馬山市撤銷該法令。2005年6月,慶尚北道頒布法令,將10月定為「獨島月」,並限制與日本的交流。
韓國外交通商部就2007年2月24日在島根縣舉行的「竹島日」紀念儀式發表聲明:「強烈敦促立即廢除該條例,停止對竹島的不正當領土要求。」並宣布:「竹島在歷史、地理和國際上都是韓國獨有的領土,我們不會容忍任何破壞其主權的企圖。」 3月2日,江原道知事提到鳥取縣廳設置了「竹島是日本固有領土」的電子告示牌,並表示「領土問題是應該解決的問題」,在兩國政府的國家層面來說。儘管如此,從兩地友好與合作的角度來看,鳥取縣的直接干預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然而,相對政府的激烈反應,大部分普通民眾則感覺這與自己毫不相關。2009年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韓國60%的網民要麼不知道2月22日被島根縣定為「竹島日」,要麼對此不感興趣[6]。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