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禮薩·沙赫·巴勒維波斯語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羅馬化Muhammad Rizā Shāh Pahlevi發音:[mohæmˈmæd reˈzɒː pæhlæˈviː];1919年10月26日—1980年7月27日)是伊朗沙赫,1941年9月16日即位,1979年2月11日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推翻。他是禮薩汗的長子,巴勒維王朝的第2位沙赫,也是伊朗的最後一位君主。通稱巴勒維國王

Quick Facts 穆罕默德-禮薩·沙赫·巴勒維 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 伊朗沙赫 ...
穆罕默德-禮薩·沙赫·巴勒維
محمد رضا شاه پهلوی
王中之王
雅利安人之光英語Aryamehr
Thumb
巴勒維官方肖像,攝於1973年
伊朗沙赫
統治1941年9月16日—1979年2月11日(37年148天)
加冕1967年10月26日
前任禮薩汗
繼任君主制廢除
魯霍拉·何梅尼伊朗最高領袖
巴勒維家族首領
在位1941年9月16日—1980年7月27日(38年315天)
前任禮薩汗
繼任禮薩·巴勒維
出生(1919-10-26)1919年10月26日
波斯德黑蘭
逝世1980年7月27日(1980歲—07—27)(60歲)
埃及開羅
安葬
埃及開羅阿爾里法伊清真寺英語Al-Rifa'i Mosque
配偶
子嗣
尊號
穆罕默德-禮薩沙赫
محمدرضا شاه
王朝巴勒維王朝
父親禮薩汗
母親塔季·穆魯克王后英語Tadj ol-Molouk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
簽名Thumb
波斯文簽名 Thumb
英文簽名
軍事背景
服役伊朗帝國陸軍
服役時間1936年—1979年
軍階 元帥
海軍元帥
空軍元帥
Close
Quick Facts 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勒維 的敬稱, 參考敬稱 ...
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勒維
的敬稱
Thumb
參考敬稱尊敬的國王陛下
語體敬稱尊敬的國王陛下
其他敬稱閣下
Close

二戰期間,禮薩汗暗中支持德國英蘇入侵伊朗後強迫其父親禮薩汗禪讓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巴勒維在位期間,伊朗的石油工業在民選總理穆罕默德·摩薩台的領導下基本完成了國有化,但美國支持的1953年伊朗政變推翻了摩薩台,外國石油公司重新進入伊朗[1]。巴勒維也主持舉辦了慶祝居魯士二世建立波斯帝國波斯帝國成立2500週年慶典。他領導了白色革命,促成了一系列經濟、社會和政治改革,並通過國有化某些產業來實現國家現代化,給予婦女選舉權,冀以此使伊朗成為世界性的大國。

Quick Facts 外部圖片連結 ...
Close
Thumb
1969年,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領導人西奧塞古訪問伊朗,在薩阿德·奧包德宮殿群與巴勒維會談
Thumb
1970年,巴勒維訪問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布里茲涅夫握手
Thumb
1978年,華國鋒在巴勒維夫婦晚宴上講話

作為一個世俗主義的穆斯林,由於巴勒維推行的現代化、世俗化的政策與傳統巴扎商人(bazaari)階層的衝突,對以色列明面反對但暗中支持的態度,以及皇室及領導階層的腐敗醜聞,巴勒維逐漸失去了伊朗什葉派教士和勞動階層的支持。他隨後推行了若干富有爭議的政策,如查禁共產主義政黨伊朗人民黨、建立鎮壓政治異議者情報機構——薩瓦克等。根據官方統計,伊朗在1978年有2200名以上政治犯,這一數字因革命而快速增加。[2]

巴勒維與伊斯蘭主義者的衝突、對英美明面反對但暗中支持的態度以及國內共產主義者的活動加劇了伊朗境內若干人群對他的反對情緒。1979年伊朗的政治動盪轉變為一場革命,國王拒絕下令向示威者開火,這導致他在1月17日被迫離開伊朗。隨後伊朗皇室被正式廢除。伊朗被宣佈為由何梅尼領導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巴勒維回到伊朗後可能會被處決,埃及總統薩達特給予了他埃及國籍,於是他流亡並最終逝世於埃及,和他的父親禮薩·汗安葬在一起。穆罕默德-禮薩沙·巴勒維被稱為「伊朗末代沙赫」或「沙赫」。

生平

1925年底獲立為王儲,禮薩汗對其十分寵愛,先後把他送往等國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英、軍隊進駐伊朗英蘇入侵伊朗),父親遭放逐,王儲登基為王。

即位之初,1941年英、軍隊進駐伊朗之後的次年,美軍進駐伊朗。

二戰後他在聯合國的支持下將蘇聯軍隊趕出國界,並於1946年12月攻占了由蘇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

1951年穆罕默德·摩薩台出任首相後,他被軟禁在王宮。到1953年8月在美國政府中情局的支持下奪回政權。

1963年發起改革運動白色革命

1966年,巴勒維訪問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馬列主義國家,以加強與東歐國家的關係。巴勒維表示,這一舉動「不是同美國友誼的障礙」,「表明伊朗的獨立和民族政策」。[3]巴勒維對羅馬尼亞的訪問使之與羅馬尼亞領導人西奧塞古建立了友誼關係。1974年,巴勒維送予了西奧塞古一輛Paykan英語Paykan汽車。巴勒維評價西奧塞古具有「不妥協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強烈的獨立意志」。[4][5]

在1970年代,伊朗的經濟增長率與韓國、土耳其和台灣相當,西方記者經常預測伊朗將在下一代成為第一世界國家。[6]值得注意的是,一場「逆向人才流失」已經開始,曾在西方接受教育的伊朗人回國擔任政府和商界職務。[7]哈亞米兄弟經營的伊朗國家公司在1978年已成為中東最大的汽車製造商,每年生產13.6萬輛汽車,在馬什哈德市僱傭了1.2萬人。[7]自1975年以來,巴勒維基於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在伊朗建立了伊朗民族復興黨英語Rastakhiz Party一黨專政[8][9]巴勒維持強烈國家主義傾向,並深深介入經濟事務,他的經濟政策與同時期韓國朴正熙將軍追求的國家主義政策有很強的相似之處。巴勒維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者,稱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加社會主義和革命」。[7]儘管工會是非法的,但巴勒維還是出台了「對工人令人驚訝之公平」的勞工法,以反映他自稱的社會主義傾向。[10]

但因個人生活的奢華與敵視伊斯蘭宗教勢力,引起了下階層人民和伊斯蘭教徒的不滿,爆發了反對王室的抗議行動。到1979年1月被何梅尼所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

流亡海外

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全體王室成員先後流亡到英國美國等地,後來在埃及得到埃及總統艾爾·沙達特收留。當時伊斯蘭共和國政府已經得到伊朗人民充分支持。流亡日子日復日般過去,國王知道自己復國的機會已經越來越緲茫了,心情常常處於憂鬱低落的狀態,他的癌症也不斷惡化,最後於1980年7月27日因淋巴癌 [11] 及血癌病逝於埃及開羅

在流亡期間,巴勒維寫就了回憶錄《對歷史的回答英語Answer to History》。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陰謀論,認為什葉教士左翼分子、西方媒體石油巨頭以及政府的古怪組合摧毀了迅速發展的伊朗。[12]

家室

他一生先後娶了三個妻子,分別是埃及的法絲亞公主、留學瑞士,伊朗南部部落的望族之女索拉雅法拉赫·迪巴。義大利導演將他和摯愛的第二任妻子蓄意改革伊朗及兩人的愛情婚姻故事拍成電影《索拉雅:悲傷的公主》。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