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介紹的是大齡單身女性。關於大齡單身女性的貶義稱呼「剩女」,請見「
剩女」。
大齡單身女性(英語:spinster),也稱為「大齡未婚女性」[1][2][3],是年紀超過一般的結婚年紀但是尚未結婚,或是被社會認為不可能結婚的女性,尤其是指擁有自力更生獨立經濟基礎充裕的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女性[4],常見於已開發國家及開發中國家的較發達地區。
各個社會文化中的適婚年紀不同,現代一個超過35歲(醫學上認為的生育黃金期)的單身女性,就可能被人稱為大齡單身女性,在各國文化中皆有描述此現象,同義詞為老處女(old maid)。大齡單身女性的對應詞是「王老五」,但描述大齡未婚女性的詞則更帶貶義。
這些都可能含貶義 、被視為是一種歧視或是具有減損他人價值的用語,其描述狀況主要是單身。
- 開發中國家里,長久以來社會風氣觀念對大齡未婚女性有很多種稱呼,其中的感情色彩和輿論觀念既有讚美誇獎也有嘲諷鄙視。
- 思想觀念較刻板單一的人們總認為任何人生都必然需要結婚生子,尤其任何女性或多或少必須依靠婚姻養活,婚姻對於任何時代的任何女性都必定是事關生死存亡的生存工具,任何大齡未婚女性都必定生活悽苦心靈空虛,他們稱呼這類人群為「老剩女(中國大陸和香港近年出現的稱呼)、中女(香港近年出現的稱呼),粵語中更有漏洞雞蛋、賣剩蔗、籮底橙、攝灶罅[5][6]」。
- 已開發國家里,思想觀念較為個性化、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的人們認為,如果女性能有自力更生的獨立經濟基礎自給自足,那麼大齡未婚女性其實無非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個人選擇而已,甚至很多時候如果你的性格作風、興趣愛好真不適合結婚這一生活方式,那麼不結婚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也才能真正生活開心、快樂,尤其是對於一些特別熱愛自由的人而言,結婚之後由於家庭等所需,與本來就以結婚生子為目的的人相反,育兒和與配偶相處的過程中,反而常常感受到生活質量持續滑低、幸福感每況愈下。此外,是否結婚本身是女性的個人選擇,大齡未婚女性一般有獨立經濟能力,而且有些人則選擇未婚生子的道路,與情人保持聯絡,或許部分單身者也透過捐助的方式以及現代醫學的協助下,選擇適當的父代,獨力養育兒女。
- 已開發國家裡,一部份的大齡未婚女性純屬常見現象,甚至少數人終身未婚未育也並非罕見個案,多元化的多種生活方式和平共存。
大齡未婚女性的形成原因多種多樣,常見的是以下幾種[7][8]:
- 自力更生的經濟基礎足以自給自足,婚姻對於越來越多的現代女性而言早已不是事關生死存亡的生存工具。
- 社會福利制度的齊全、完善、安穩,使得「養兒防老」等之類的觀念逐漸過時淘汰,此情況在歐洲尤其盛行。
- 追求個人自由,希望永遠擁有自由空間以堅持個人興趣和人生,而且樂意長期戀愛,無需婚姻。
- 追求比較純粹比較真誠的愛情,有些思想觀念較於個性化、自由化的女性覺得婚姻裡往往都有太多與愛情本身無關的事,而且如果一對戀人真的互相適合天長地久,那麼其實結婚與否無非是因人而異的個人選擇而已。
- 當代婚姻的保障性功能、意義和重要性降低,越來越多人覺得婚姻早就不是必需品。
- 童年經歷過因父母婚姻矛盾所引發的的家庭悲劇(甚至可能是奪命悲劇),即使長大後渴望結婚,但心理陰影始終籠罩折磨。
- 有些職場女性一味追求事業發展,完全不關心感情生活,結果最終不僅沒得結婚,連正常的基本的男歡女愛都名花無主。
- 「ABCD搭配論」在古今中外似乎都通用:「男強女弱」這一搭配規則,令某些學歷超級高的女博士、成就超級強的女強人等的感情生活十分寂寞,而且很多男性都坦言說「如果自己的妻子或伴侶比自己更優秀更風光,那對於男性潛意識裡的很多感受相當受創」。
- 由於當地法令禁止而無法結婚的LGBT族群。
希望獨善其身,始終覺得婚姻不適合自己;而且,沒結婚不等於沒愛情,這類女性同樣擁有持久戀愛(包括同居等),甚至與同一對象終身戀愛也可能。
希望有一個與跟自己真心相愛的對象組織一個溫馨的家,為此寧缺勿濫地挑選結婚對象,但當她們為了許多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錯過擇偶最佳時期時,可結婚的對象愈來愈少。
約會. [2023-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