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頰刺尾魚又稱白斑刺尾鯛。為條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魚亞目刺尾魚科的其中一個。1903年,美國生理學家、組織學家和博物學家Oliver Peebles Jenkins首次將本種正式描述為Teuthis leucopareius,其模式產地為夏威夷歐胡島檀香山[2]

Quick Facts 白頰刺尾魚, 保護狀況 ...
白頰刺尾魚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刺尾鯛目 Acanthuriformes
科: 刺尾鯛科 Acanthuridae
屬: 刺尾鯛屬 Acanthurus
種:
白頰刺尾魚 A. leucopareius
二名法
Acanthurus leucopareius
(O. P. Jenkins, 1903)
異名
  • Teuthis leucopareius Jenkins, 1903
  • Hepatus leucopareius (Jenkins, 1903)
  • Teuthis bishopi Bryan & Herre, 1903
  • Teuthis umbra Jenkins, 1903
  • Hepatus umbra (Jenkins, 1903)
Close

分布

本魚分布於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台灣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夏威夷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復活節島法屬玻里尼西亞等海域。

深度

水深0至85公尺。

特徵

本魚體呈橢圓形而側扁。頭部褐色,頭背部輪廓不特別凸出。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扁平齒,齒固定不可動,齒緣具缺刻。體側有些亦為均勻的黑褐色,有些則成淡褐色且上面密布著許多暗褐色小斑,且小斑呈縱向排列。頭部有一起自頭頂經鰓蓋達喉部的白色斜橫帶[3],且尾柄棘後方亦有一白色橫帶,尾鰭截形。背鰭硬棘9枚、背鰭軟條25至2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23至25枚。尾柄上有硬棘,易傷人。體長可達25公分。

生態

本魚常成群在有浪的地方或較空曠的淺水處出現。屬於藻食性,以吃絲狀藻為主。

經濟利用

具觀賞價值。大魚亦可食用,大型魚食用時常利用鹽燒,再加檸檬汁風味佳。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