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餘慶(1924年2月11日—2014年12月25日),男,湖南湘陰人,生於陝西南鄭(今漢中市漢臺區),中國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田餘慶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隨後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及秦漢魏晉南北朝史,代表作為《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和《拓跋史探》。[1][2]
生平
田餘慶家世普通。早年就讀於湘雅醫學院。學了一年之後,決定轉學到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因為他想尋求救國之道,覺得西南聯大有民主氣氛、學術自由、關注中國現實。田餘慶先在西南聯大政治系讀書,但很快他發現政治系講的東西以西方的理論為主,與中國關係不大,於是在1945年轉到了歷史系。1950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3]
畢業後留校,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擔任助教。那時的興趣已經轉向了中國古代史,研究民國史不是他的願望。在前輩的指導下,他在民國史研究室做了一些資料整理的工作,與金毓黻合編了《太平天國史料》,1950年由開明書店出版。1952年院系調整,田餘慶被調整到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教研室。那時余遜剛剛逝世,領導指派田餘慶接替余遜的斷代史教學工作,主要負責秦漢史和魏晉南北朝史,同時也給中文系等系講授通史課。[4]1954年,他被北京大學歷史系聘為講師。[5]
195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運動頻繁。田餘慶回憶,那時大多數中青年教師都被政治運動裹挾,難有時間鑽研學問、獨立思考,業務進步有限,他也不例外。他參加了對胡適的批判,在《歷史研究》上發表了批「實用主義考據學」的文章。當時中國大陸史學界盛行研究「五朵金花」,田餘慶選定「階級鬥爭在社會形態轉變中的作用」(此處的「階級鬥爭」實際指中國古代農民戰爭)的題目,徵引馬克思、恩格斯的語錄,準備寫一篇長文,已寫了幾萬字的草稿。然而,這時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展開了,北京大學某領導提出要批判「黨內專家」,田餘慶被列入其中,受到批判。校領導在總結會上表示「若有黨員再搞修正主義,休怪下手更重」,田餘慶擔心自己會被當作修正主義者,就把這份草稿燒掉了。期間,他寫了一篇歌頌農民戰爭的文章,作為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心得匯報,《新建設》雜誌將文章印成大樣,正要刊出,但是時勢變化,最後沒有刊載。田餘慶近九十歲時回憶說,「這一在被扭曲心態下寫下的表白性的違心之言,既誤人又傷己,如果發表出來,成為我自己學術檔案中的一頁,將會是我永遠的內疚,比起當年由於無知而亂批『實用主義考據學』,性質就不一樣了」。[4]
1960年代初,田餘慶參與了翦伯贊主持的《中國史綱要》編寫工作,負責兩大段落的工作。田餘慶回憶,這期間他補讀了很多早該看的書,心態也得到恢復;這幾年他一直在反思,對治學也有了新的體會。他覺得,雖然不能躲避政治風向,但是不能放棄獨立思考;「落筆為文,白紙黑字,要永遠對之負責,不能只顧眼前」。他原本準備進行一些專題的研究,但文化大革命很快來臨了。田餘慶回憶,由於有之前幾年的反思,他「多少能理性地判斷方向,謹慎從事,避開一些風浪,少栽一些跟頭」(在《我的學術簡歷》中,他舉了兩個例子)。[4]文化大革命後期,田餘慶成為梁效寫作組的成員。[6]
1983年,田餘慶成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並曾任系主任。1998年被聘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他還曾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國務院學術委員會歷史學科評議組的成員。
2014年12月25日凌晨6時9分,因病逝世於北京,享年90歲。[7]
著作
田餘慶歷來共出版了《東晉門閥政治》《秦漢魏晉史探微》《拓跋史探》等學術專著,並發表了很多學術論文。《東晉門閥政治》獲評第一屆國家圖書獎[8]、北京大學三十年精品獎等多個獎項。《拓跋史探》出版于田餘慶八十歲時,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5]
評價
田餘慶在《我的學術簡歷》中自評,他在學術上「發揮一點光和熱」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4]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