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區(英語:ecotope,又稱生境區)是一個景觀製圖或分類系統中可辨識的生態上相對一致的最小單元。因此,生態區是相對均質、在空間上明確的景觀功能單元,可用於將景觀分為生態上特徵不同的區域,以用於景觀結構、功能和變化的測量和繪製。

生態系類似,生態區的識別可採用靈活的標準,例如通過在特定的生態製圖和分類系統內定義的標準來識別生態區。和生態系是由生物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用所定義的一樣,生態區的分類也應基於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包括植被、土壤、水文和其他因素)的組合對景觀進行分層。生態區的分類中必須考慮的其他參數包括其穩定期(例如某個特徵可能持續的年限)及其空間尺度(最小測繪單位)。

生態環境的首個定義是由Thorvald Sørensen[1]在1936年提出的。阿瑟·坦斯利英語Arthur Tansley在1939年選用並發展了這一定義。他認為,生態區是「構成生物居住其中的家園的物理世界……的特定部分」。1945年,卡爾·特羅爾英語Carl Troll首次將其用於地景生態學,定義為「地理景觀的最小空間對象或組成部分」。其他學者對此進行了梳理,以表明生態區在生態上是同質的,並且是相關的最小生態土地單元。

Foreman和Godron(1986)用術語「斑塊(patch)」代替「生態區」,他們將斑塊定義為「外觀與周圍環境不同的非線性的地表區域」。但是,根據定義,生態環境必須使用全套生態系特徵來識別:斑塊是比生態區更普遍的空間單元類型。

生態學中,生態區也被定義為「物種與所有影響它的環境和生物變量的關係」(Whittaker等,1973),但由於容易與生態棲位的概念混淆,該術語很少在這種意義下使用。

參見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