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裕之(361年—448年8月27日)[1],字敬弘,琅邪臨沂人。東晉荊州刺史王廙曾孫。東晉及南朝宋官員,在宋官至尚書令,但為人不喜歡做官,喜愛山水,晚年長期隱居,屢獲召命也不願再度出仕。
王敬弘年少就有高尚節操,歷任琅邪國左常侍及衞軍參軍,為琅邪王司馬德文僚屬。後轉任天門太守,又曾轉任安西將軍桓偉的長史、兼南平太守。後離職並住在作唐縣,桓玄掌政時和篡位後都屢屢徵召他,但王敬弘都沒聽命。
後來,劉裕任命敬弘為車騎從事中郎,隨後歷任徐州治中從事史、征西諮議參軍、中書侍郎、太尉從事中郎及吳興太守。又轉任侍中,並在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攻打荊州刺史司馬休之時奉命出使慰勞軍隊,但其時通事令史潘尚在途中患病,敬弘就與潘尚同乘一艘船獨船回京,期間無人能知他們下落,遂被彈劾免官,但還未執行就遇大赦而復職。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受封宋公,建宋國,敬弘任度支尚書,後遷太常。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篡晉,敬弘任宣訓衞尉,加散騎常侍。永初三年(422年)又轉任吏部尚書,仍加散騎常侍。元嘉元年(424年),宋文帝即位,以敬弘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領江夏王師。元嘉三年(426年)任尚書僕射,六年(429年)又任尚書令,但敬弘辭讓並上表歸鄉,遂獲改授侍中、特進、左光祿大夫,並賜親信二十人。
元嘉十二年(435年),朝廷徵召王敬弘為太子少傅,敬弘至京上書陳讓,雖然文帝不允,但敬弘仍多次上書,不肯拜官。元嘉十六年(439年)又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敬弘又到京師上書請求收回成命,亦未拜官即東返。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又再重授元嘉十六年的官職,敬弘亦辭讓。元嘉二十五年(448年)[1],王敬弘去世,享年八十八歲[2]贈以本官,後在宋順帝時獲賜諡號文貞。
[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