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宣傳領域中,王牌指的是在某方面(如擊落敵機數量、擊沉敵船噸位以及狙殺敵軍人數)積累了不凡數據的單個軍人[1]。與體育記錄類似,一些軍事成就也是可以量化的。只要確立了一個公認的計量標準,那麼來自不同軍隊以及不同時期的軍人所取得的戰果都可以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這樣的標準也可作為頒發軍事勛獎(比如騎士鐵十字勳章)的標準[2],即便計量的起始點的設立並非經過深思熟慮。同時,取得成就者也會獲得「王牌」稱號,還有「雙料王牌」、「三重王牌」等等,比如擊落至少五架敵機就可成為王牌飛行員。
王牌軍人憑藉技術與運氣贏得愛國大眾的讚揚,在特定情況中,還會出現「坦克王牌」和「潛艇王牌」的稱號。[3]
王牌飛行員
「王牌飛行員」一詞通常授予軍事飛行員,且一般都是戰鬥機飛行員,他們經常被稱作「flying aces」。「ace」一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法國軍事宣傳機器首先開始使用的,用於描述取得了可觀戰果的個人。當時,法國軍方使用法語「as de l』aviation」一詞來褒揚那些擊落了一定數量敵機的飛行員,這個數量一般是五架或更多。後來,美國陸軍航空兵也為了軍事宣傳而特別採納了「王牌飛行員」的說法[4]。
「王牌飛行員」這個叫法可以追溯到1915年,當時單座戰鬥機剛剛出現。宣傳機器給民眾製造了「戰鬥機飛行員是天空騎士」的美好圖景,仿佛中世紀騎士騎馬比武一般。據nicole-melanie goll稱,外界想像中的戰鬥機飛行員在空中進行騎士般的一對一決鬥其實是很不符合實際的,因為戰鬥機飛行員在戰鬥中幾乎不會脫離原有的飛行編隊而單打獨鬥[3]。
一般認為,王牌飛行員的命運都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只有與之處在同一技術水平之上的飛行員才能將其擊敗。因此,被地面防空火力打下來的飛行員通常都會將之視為極大的恥辱[5],據史學家peter fritzsche稱:[6]
「戰鬥中的王牌飛行員是極具標誌性的作戰人員。掌握著自己的生死,憑藉極大的勇氣與技術,操縱著自己的飛機,同時也有著羨煞旁人的魯莽,這樣的飛行員就像真正的戰鬥英雄一樣,可與拿破崙時代的騎兵或者中世紀的騎士相提並論……時至今日,在西方民間文化中,一戰時期大規模地面戰的高度工業化與空中戰鬥的極度個人化相比而形成的強烈反差仍然深深留存在大眾心中。
坦克和潛艇的「王牌」
有時候,「坦克王牌」一詞會被用在坦克車組身上。例如,加拿大報紙《環球郵報》就曾在2015年為加拿大將軍sydney Radley-walter刊登訃告,將他描述為二戰中「加拿大最出色的坦克王牌」[7]。Robert Kershaw在其著作《tank men》中就稱「坦克王牌」是坦克車長中的佼佼者,包攬了絕大部分擊毀敵方裝甲車輛的戰功,基本上與空中的「王牌飛行員」地位一致[8]。蘇聯軍隊中,如dmitry lavrinenko和zinovy kolobanov這樣的擊毀五輛以上的敵方坦克的坦克手也會被稱作「坦克王牌」 [9] [10]。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多德國u艇艇長(比如君特·普里恩、奧托·克瑞奇米爾和沃夫岡·呂茨)都得到了德國戰時媒體和通俗文學的瘋狂宣傳。據史學家michael Hadley稱[11]:
「二戰中的文學作品強化了外界對德軍u艇艇長的崇拜心理。那是屬於「海中灰狼」和「鋼鐵鯊魚」們的時代,狼群般的u艇頂著艇員們所起的如「搶劫男爵」或「大頭短棒」這樣的侵略性外號,對盟軍商船隊展開突襲。U艇王牌們的傳奇故事在德國家喻戶曉,更進一步強化了民眾對u艇艇員們的崇拜,時至今日,文化市場上還能找到當年的狂熱所留下的痕跡。
王牌狙擊手
狙擊作戰中,狙擊手一般都不會跟從大部隊行動,而且開槍次數相對較少,且射擊目標一般都處在被嚴密觀察的狀態之下,所以狙擊手一般都能較為準確地記錄下自己的擊殺人數。二戰期間,以擊殺人數為依據而給狙擊手頒發獎賞的情況在東線戰場上尤為常見,這也是戰時宣傳的重要途徑,即使是在戰後,王牌狙擊手所帶來的影響依然存在於流行文化中 [12] [13],21世紀的戰爭中,王牌狙擊手的概念依然具有文化影響力 [14] [15]。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