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勞德爾·榮格(德語:Traudl Junge,1920年3月16日—2002年2月10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1943到1945年間,擔任希特勒私人秘書之一。希特勒自殺後,特勞德爾逃出元首地堡,2002年去世,著有回憶錄《直到最後時刻》,後改編為電影。
舊姓是胡姆普斯(本名:Gertraud Humps)。1920年3月16日出生於慕尼黑。父親馬克斯·胡姆普斯曾是啤酒釀造師,失業後加入「高地自由軍團」,後因為參與希特勒發起的政變獲得血色勳章。母親希爾德加德是一位將軍的女兒,特勞德爾還有一個妹妹英格。
在母親與特勞德爾父親提出離婚之後,她們一起寄住在外祖父家。1926年特勞德爾進入一所教會學校。13歲那年特勞德爾發現了她對於舞蹈的熱愛,從此夢想成為舞蹈演員。1935年她加入了德國少女聯盟,1938年加入了信仰與美貌組織,但她完全不熱衷政治。
1936年特勞德爾中學畢業,為了解決家庭開銷,她不得已做了一名業務員,但她沒有放棄舞蹈的理想。1930年代中期,她北上柏林,由於客觀條件限制,她放棄了舞蹈夢想,進入帝國總理府任職[1]。
1942年希特勒原其中一位私人秘書格爾達·達拉諾斯基與曾任德國總參謀部副官的空軍少校艾克哈德·克利斯汀交往,正在休長假(翌年結婚)。為了填補職缺,希特勒另外選拔一名秘書。特勞德爾初試的優異成績,後幸運的成為希特勒的私人秘書(可能因為希特勒偏愛慕尼黑人的緣故)。1943年初她正式任職,隨希特勒先後在狼穴、伯格霍夫山莊工作。她承認在這段日子裡,希特勒像是位父親般慈祥的朋友和令人愉快的老闆,她為他著迷了。像希特勒身邊所有人一樣,她的思想完全被希特勒所左右,聽不到周圍不好的聲音,也不了解外面究竟發生了什麼。她親耳聽到希姆萊說「集中營只是教育和訓練人的地方,不曾拘押任何人。」對此沒人提出異議。
1943年6月她與希特勒侍衛之一的漢斯·榮格親衛隊中尉結婚,後者不久奔赴前線,她繼續為希特勒工作。1944年8月,榮格在諾曼地戰役中陣亡[2][3]。1944年11月,戰事不利,希特勒退回柏林地堡中,直到1945年蘇軍圍攻柏林。
在柏林戰役中,希特勒指示自己的屬下離開柏林避難,但他不願離開。4月29日,希特勒要求榮格速記口述的政治遺書和個人遺書,隨後與伊娃·布朗舉行結婚儀式。榮格接著繕打希特勒的遺書[4]。30日下午希特勒和伊娃自殺,當時她正在隔壁房間和約瑟夫·戈培爾的6個孩子用餐。至於後來的事情她表示記不清楚(除認定戈培爾開槍打死妻子後自盡外),不過被認為她在此之後離開地堡,逃往巴伐利亞[5]。
榮格的同事,有1929年起擔任私人秘書的喬安娜·沃夫,以及1930年起在慕尼黑黨本部擔任秘書的克莉絲塔·施羅德。在希特勒指示下,她們在1945年4月22日晚上離開柏林。至於她自己和1937年加入的格爾達則不願避難,繼續留在地堡直至5月1日才離開。
1946年,她終於回到家鄉,期間她曾兩度入獄,後被釋放。1946年8月,她被判定為「年輕的追隨者」而赦免[6]。她化名為格爾達·阿爾特(Gerda Alt),相繼在多家公司從事文職工作,工作能力受到老闆和同事的肯定,1981年退休。
在出版社的鼓勵下,於1947-1948年寫作,但因為這種書不受關心的理由沒有出版。直到和《安妮日記》的編者梅莉莎·穆勒於2000年認識並得到其協助以後才出版。她並接受關於回憶錄的訪談,收錄於名為《死角:希特勒的秘書》的紀錄片中。2002年2月,榮格在該紀錄片完成後的幾天去世[7]。
此回憶錄與約阿希姆·費斯特的著作即是後來電影《帝國毀滅》的內容來源。這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有榮格的回顧,係前述紀錄片的內容。其本人由亞歷山德拉·瑪麗亞·拉那飾演,在當時受到好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