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頁的主題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君主。關於2001年的印度電影,請見「
利劍紅塵 」。
阿輸迦·孔雀 (梵語 :अशोक मौर्य ,IAST :Aśoka Maurya ,約西元前304年—前232年[ 4] [ 5] ),常簡稱阿育王 (अशोक ,Aśoka ,音譯阿輸迦 ,意譯無憂,故又稱無憂王 )印度 孔雀王朝 的第三代君主,是頻頭娑羅王 之子。他是一位佛教徒 ,也帶來佛教的繁榮,後世稱為佛教 護法 [ 6] 。
Quick Facts 阿育王, 孔雀王朝第3位君主 ...
Close
阿育王是印度偉大的國王之一。在多次的戰爭之後,阿育王在西元前269年至232年的期間統治了印度次大陸 大部份的土地[ 7] 。王朝的版圖擴張到現在的阿富汗 及今天的孟加拉 ,也可能達到伊朗 的東部,東邊則到印度的阿薩姆邦 ,南方則到喀拉拉邦 及安得拉邦 的北部。王國的首都是塔克西拉 、鄔闍衍那 及巴連弗邑 。
阿育王帝國
阿育王的祖父,乃孔雀王朝的開國君主月護王 ,其打敗了亞歷山大 的軍隊,並獲得了其後繼者塞琉古帝國 之承認,奠定其國孔雀王朝 之大國地位。
根據佛教 文獻記載,前273年頻頭娑羅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護的幫助下,與其兄蘇深摩 爭奪王位取勝,並把王族政敵全部殺死,在統治初期被認為是一個暴君。不久阿育王篤信佛教 (有人說是受佛教徒的異母弟影響;也有說是受沙門 的影響)。在約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國 ;有15萬人被俘,10萬人被殺,死傷數十萬。繼而,除邁索爾 地區外,統一印度全境。其統治時期成為古代印度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 8] 。
根據小摩崖法敕,阿育王在接觸佛教後,曾經有兩三年的時候不太積極,之後與僧團深入相處,約於即位後第七年皈依 佛教。根據阿育王刻文中的十四章法敕記載,阿育王在即位第8年,征服羯陵伽國 ,當親眼目睹了大量屠殺的場面,深感悔悟,在即位第9年開始虔誠信仰佛教,想要以和平方式擴張勢力。
但似乎阿育王之後亦沒完全改變暴力與專制,北傳記載他曾將數以萬計的分那婆陀那國 的拜偶像外道屠殺,導致誤殺了自己敬重的佛教長老,亦即其同母弟弟毘多輸柯[ 9] 。據南傳記載阿育王曾因佛教僧侶不與外道一起和合說戒,而屠殺了都城內的佛教僧侶[ 10] ,阿育王後悔之後,再沒有迫害各宗教的具體記載,對佛教、婆羅門教 和耆那教 都予以慷慨捐助[ 11] 。所以後來的人都認為阿育王強調寬容和非暴力主義,稱他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統治了長達41年的時間。
現存位於鹿野苑 的阿育王石柱頭
現存的位於毘舍離 的阿育王石柱
阿育王為了推廣佛教,並為了要求人們遵守理法,在國內建立了許多石柱,刻上敕令和教諭,稱為「法敕」[ 12] 。法敕多為一些道德 方面的律令,例如孝敬父母,為人誠實等,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在敕令中阿育王通常自稱為「天親仁顏大王」。
阿育王作為佛教徒大力宣揚佛法[ 13] [ 14] 。他禁止無益的殺生,為平民建立醫院 ,為旅客建立休息的場所,對貧民施捨,並且親自朝拜佛陀 的聖跡,建立了許多佛塔。據傳說,阿育王在位期間 ,共建造八萬四千座佛塔。在他即位第17年,在華氏城 由帝須 長老舉行第三次佛教結集 ,使佛教成為了印度全國性的宗教 。他還向周邊國家派出許多傳教團,使佛教開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尤其是派人去錫蘭 的傳教[ 15] ,使斯里蘭卡 至今都是南傳佛教 的中心。依據語言學家季羨林的考據,阿育王對外所傳播的佛教,只限於上座部 派別。依據北傳佛教 的記載,阿育王後期轉而信奉大眾部 [ 16] 。
阿育王的後期治國方針是基於佛教的精神,通過和平 的方式實現國家的統一。他的這種政策並不是空想主義 的,具有相當的現實性。對於羯陵伽國的征戰雖然對其慘狀深有感觸,但是仍然將其土地編入了帝國的版圖。他雖然禁止殺生祭祀,但是沒有廢除死刑 和酷刑。在屠殺分那婆陀那外道後,他的宗教政策變為寬容。
他雖然是上座部佛教徒,但後期容許其他宗教的存在,婆羅門教 、耆那教 都得以共存。他的這種宗教政策,也成為了以後印度君主的傳統[ 17] 。
佛教傳說,阿育王曾問優波毱多 誰是最大施主,優波毱多 說是布施了真金百億的須達多 ,阿育王晚年病重,計算一生所布施為九十六億,要把國庫 財產布施出來湊齊百億[ 18] ,因而被所立太子軟禁,每天供給少量食物[ 19] 。阿育王主張廢除武備,從此中央沒有強大的軍隊[ 20] ,他病死後,中央政權瓦解,孔雀王朝陷入了無休止的戰亂,四十多年後就滅亡了。
阿育王原本指定他的兒子鳩那羅 為王儲,但鳩那羅不久即被刺瞎。於是王位便由鳩那羅的侄子達沙拉沙 繼承,鳩那羅的兒子三缽羅底 被指定繼承達沙拉沙。
根據古籍記載,阿育王被認為有5位妻子,她們分別是:
納吉,阿育王的第一任妻子
卡魯瓦基(Karuvaki),羯陵伽人,唯一一位在阿育王的墓碑中被記載的妻子。
善無續(Asandhimitra),阿育王的首席王后
查魯瑪蒂(Charumati),善無續的養女,實為阿育王與情婦的女兒。
帕德瑪瓦蒂(Padmavati)
鳩那羅(Kunala),出生數月即喪母,由善無續扶育成人。
帝舍羅叉(Tishyaraksha),原為善無續的女僕。傳統上被認為是反面人物,因為她先是誘拐阿育王的兒子鳩那羅,後又由愛生恨地弄瞎了他。
在韋利格瑪·斯里·蘇曼加拉法師(Ven.Weligama Sri Sumangala)監督下,英國恢復了阿育王時期的建築[ 21]
在皮爾斯安東尼 太空劇場系列小說中,主角提到阿育王是一個管理者努力想到達到的一個目標。
《利劍紅塵 》是2001年以阿育王為主題的印度史詩電影,由桑塔納·斯萬 擔任導演及編劇,由沙魯克·罕 飾演阿育王。
1973年時印度的大型出版社阿馬爾·奇特拉·卡塔(Amar Chitra Katha )出版了一套阿育王生平的圖像小說。
2002年時梅森·詹寧斯 在Living in the Moment EP中有一首歌Emperor Ashoka,是以阿育王的生平為題材。
阿育王 . Wap.tyread.com. [2014-04-2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2).
《阿育王經 》卷第三:復有一國名分那婆陀那(翻正增長)。彼國一切信受外道。復有一人受外道法事裸形神。畫作如來禮其神足。有一佛弟子見此事白阿育王。王時聞已語駛將來。阿育王所領。於虛空中半由旬上。一切夜叉悉系屬王。地下一由旬一切諸龍悉系屬王。是時夜叉聞王語已。於一念頃即將外道弟子並畫像來。時阿育王見已生大瞋心。於分那婆陀那國一切外道悉皆殺之。於一日中殺十萬八千外道。復有一外道弟子。受外道法事裸形神。畫作如來禮其神足。時阿育王復聞是事。即敕餘人令取此人及其親屬。置一屋中以火焚之。時王復敕。若有人能得一尼揵首者。我當與其金錢一枚。是時長老毘多輸柯入養牛處一日停住。毘多輸柯病來多日頭鬚髮爪悉皆長利。衣服弊惡無有光色。時養牛女竊生是念。今此尼揵來入我舍。便語其夫。汝應殺此尼揵取頭與阿育王。必當得金。其夫聞已即便拔刀往毘多輸柯所欲斬其頭。時此長老即自思惟。見其業至無得脫處。即便受死。
漢譯《善見律毘婆沙 》卷二:「阿育王知已,遣一大臣,來入阿育僧伽藍,白眾僧:「教滅鬥爭和合說戒」。大臣受王敕已入寺,以王命白眾僧,都無應對者。臣便還更諮傍臣,王有敕令,眾僧滅爭而不順從。卿意云何?傍臣答言:「我見大王往伏諸國,有不順從王即斬殺,此法亦應如此。」傍臣語已,使臣往至寺中,白上座言:「王有敕令,眾僧和合說戒,而不順從。」上座答言:「諸善比丘!不與外道比丘共布薩,非不順從。」於是臣從上座次第斬殺,次及王弟帝須而止。……帝須比丘便前遮護,臣不得殺。臣即置刀,往白王言:我受王敕,令諸比丘和合說戒,而不順從,我已依罪次第斬殺。」
香光莊嚴雜誌社. 無聲之歌: 2008印度朝聖專輯 . 香光莊嚴雜誌社. 20 March 2009: 127– [2014-04-27 ] . GGKEY:3BTQFK604LX.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4-09-25).
佛教大护法──阿育王 . Studysutra.org. [2014-04-27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16-03-04).
《阿育王傳 》:阿恕伽王於佛法中已得信心。問優波毱多言。佛在世時誰最大施。答言有長者名須達多最為大施。問言以幾許施。答言以真金百億。阿恕伽王言。彼長者尚能布施爾所珍寶。況我今者王閻浮提豈可不能。於是便以己身及拘那羅群臣大地盡用布施。而起八萬四千寶塔及聲聞塔。灌菩提樹。合集計校都得九十六億兩金。於是阿恕伽王遇病。知己必亡涕泣不樂。羅提毱提於阿恕伽王昔施土時在傍隨喜。今得作最大輔相。見王不樂合掌而言。……王答言曰。……我今本望滿百億金施。今方得施九十六億。四億不滿用為懊惱。羅提毱提言庫藏甚多可施使足。於是王便以金銀珍寶與雞頭摩寺。
《阿育王傳 》:王立駒那羅子貳摩提以為太子。邪見惡臣語太子言。阿恕伽王命臨欲終。散諸庫藏悉與欲盡。汝當為王。夫為王者以庫藏珍寶以為力用。今應遮截莫使費盡。於是貳摩提共諸臣等。因王疾患一切所有斷絕不與。唯聽以一金盤銀盤為王送食。王得此盤即用施與雞頭摩寺。於是乃至瓦盤瓦器為王送食。最後與王半菴羅摩勒果。……說是偈已即喚傍臣授菴摩勒與而勅之曰。汝持此果向雞頭摩寺施彼眾僧可白上座言。阿恕伽王最後所施。唯於此半菴摩勒果而得自在。一切所有悉皆喪失。……王聞此語即起合掌遍觀四方而作是言。唯除庫藏今以四海一切大地悉施佛僧。並諸前後所作功德。不求轉輪聖王釋梵尊位人天之樂。正欲願我將來生處心得自在速成聖果。便作詔書以齒印印付與輔相羅提毱提。於是氣絕遂便命終。
Allen, Charles. Ashoka: The Search for India's Lost Emperor . Hachette . 2012 [2019-12-02 ] . ISBN 978-1-408-70388-5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Bentley, Jerry. Old World Encounters: Cross-Cultural Contacts and Exchanges in Pre-Modern Time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3. ISBN 9780195076400 .
Fitzgerald, James L. (編). The Mahabharata 7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2004 [2019-12-02 ] . ISBN 0-226-25250-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Gombrich, Richard. Aśoka — The Great Upāsaka. Anuradha Seneviratna (編). King Aśoka and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5 [2019-12-02 ] . ISBN 978-955-24-0065-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Guruge, Ananda W. P. Aśoka, the Righteous: A Definitive Biography . Central Cultural Fund. 1993 [2019-12-02 ] . ISBN 978-955-9226-00-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Guruge, Ananda W. P. Emperor Aśoka and Buddhism: Unresolved Discrepancies between Buddhist Tradition & Aśokan Inscriptions. Anuradha Seneviratna (編). King Aśoka and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5 [2019-12-02 ] . ISBN 978-955-24-0065-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Kosmin, Paul J., The Land of the Elephant Kings: Space, Territory, and Ideology in Seleucid Empir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14 [2019-12-02 ] , ISBN 978-0-674-72882-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Lahiri, Nayanjot. Ashoka in Ancient Indi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2019-12-02 ] . ISBN 9780674057777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Mookerji, Radhakumud. Aśoka 3rd revised.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62 [2019-12-02 ] . ISBN 978-81-208-0582-8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Singh, Upinder. Political Violence in Ancient India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2019-12-02 ] . ISBN 978-0-674-97527-9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Singh, Upinder. 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 :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12th century . New Delhi : Pearson Education . 2008 [2019-12-02 ] . ISBN 978-81-317-1120-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Singh, Upinder. Governing the State and the Self: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in the Edicts of Aśoka. South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Delhi). 2012, 28 (2): 131–145. doi:10.1080/02666030.2012.725581 .
Strong, John S. Images of Aśoka: Some Indian and Sri Lankan Legends and their Development. Anuradha Seneviratna (編). King Aśoka and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5 [2019-12-02 ] . ISBN 978-955-24-0065-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Strong, John S. The Legend of King Aśoka: A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the Aśokāvadāna . Motilal Banarsidass. 1989 [2019-12-02 ] . ISBN 978-81-208-0616-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Thapar, Romila. Aśoka and Buddhism as Reflected in the Aśokan Edicts. Anuradha Seneviratna (編). King Aśoka and Buddhism: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Studies . Buddhist Publication Society. 1995 [2019-12-02 ] . ISBN 978-955-24-0065-0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Thapar, Romila. Aś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a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2019-12-02 ] . (原始內容存檔 於2021-05-08).
Swearer, Donald. Buddhism and Society in Southeast Asia . Chambersburg, Pennsylvania: Anima Books. 1981. ISBN 0-89012-023-4 .
Thapar, Romila. Aś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as (Delhi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998 printing, c1961) ISBN 978-0-19-564445-6
Nilakanta Sastri, K. A. Age of the Nandas and Mauryas (Delhi : Motilal Banarsidass, [1967] c1952) ISBN 978-0-89684-167-3
Bongard-Levin, G. M. Mauryan India (Stosius Inc/Advent Books Division May 1986) ISBN 978-0-86590-826-0
Govind Gokhale, Balkrishna. Asoka Maurya (Irvington Pub June 1966) ISBN 978-0-8290-1735-9
Chand Chauhan, Gian. Origin and Growth of Feudalism in Early India: From the Mauryas to AD 650 (Munshiram Manoharlal January 2004) ISBN 978-81-215-1028-8
Keay, John. India: A History (Grove Press; 1 Grove Pr edition May 10, 2001) ISBN 978-0-8021-3797-5
Falk, Harry. Asokan Sites and Artefacts - A Source-book with Bibliography (Mainz : Philipp von Zabern, [2006]) ISBN 978-3-8053-3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