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乳豬是一種通過烤制來烹飪乳豬的料理。在廣東,豬是當地的傳統食材之一,其製法是將二至六個星期大,仍未斷奶乳豬家豬幼體)宰殺後,以爐火燒烤而成。

Thumb
烤乳豬不會太大隻,不然即是「中豬」,不過體形世界各地也可能有差異。
Thumb
原隻烤乳豬

歴史

中國西周時相信便已有食用燒豬。當時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信便是指燒豬[1]。在西方,古羅馬的傳統菜譜中亦有烤乳豬一項。現今的中國菜中以粵菜的烤乳豬最廣為流傳;而在西方國家中,葡萄牙西班牙俱以烤乳豬為特色菜。

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卷第八 《灸法第八十》中「灸豚法」已經詳細記述烤乳豬法:將吃奶的乳豬﹐雌雄皆可,洗得極干淨,小穴開腹,塞滿茅草,用木棒貫穿,在文火上烤,不停轉動,不時遍塗潔白豬油或麻油。烤熟的乳豬,顏色有如琥珀,又像真金,到口消融[2]

漢字文化圈的烤乳豬

廣東的烤乳豬

Thumb
式明爐即燒乳豬

烤乳豬在廣東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在南越王墓中起出的陪葬品中,便包括了專門用作烤乳豬的烤爐和叉。

清朝時,粵菜的烤乳豬更被選入為滿漢全席的菜色之一。現在烤乳豬是廣東燒味其中一種。一般的製法是以重約五公斤的乳豬,宰殺後在腹部剖開,取出肋骨,放入特製燒烤叉撐開,放入烤爐烤成。如果燒烤時用慢火,燒出的乳豬豬皮光滑,稱之為光皮。亦可以用猛火燒烤,其間在豬皮塗上油,令豬皮成充滿氣泡的金黃色,即為「麻皮乳豬」。乳豬的特點包括皮薄脆、肉鬆嫩、骨香酥。吃時把乳豬斬成小件,因肉少皮薄,稱為片皮乳豬;有時點上少許乳豬醬以增加風味。另外亦有「烤禾米豬」,在烤乳豬之前,先把糯米塞進宰好的乳豬腔內再縫好才烤,令乳豬撐起來、表皮拉得比較薄,炸起來比較脆,而糯米吸收了烤乳豬的味道,吃起來也更香口[3]

在廣東傳統習俗中,燒豬或烤乳豬是各喜慶場合的常用祭品。無論是新店開張或是清明祭祖,都可常見抬出整隻燒豬或烤乳豬作為祭祀用品。切燒豬有時更會是儀式的一部份,待儀式完成後,燒豬便會分給各參予者分享。烤乳豬由於的份量較少,而且乳豬放涼後味道會較為遜色,因此在戶外進行儀式時,一般多用普通燒豬而較少採用乳豬。

但是在廣東或香港的婚宴中,烤乳豬仍然是必備菜色。按廣東傳統的婚禮習慣,新娘出嫁後三天返回娘家探望,稱之為「回門」。倘若新娘出嫁時仍是處女,回門時男家會以乳豬或燒豬作回禮。今天的婚禮已不會再傳遞這種意思;但乳豬仍然被留在婚宴中,並且蛻變成了各項菜色中的主角。香港某些酒家曾流行在乳豬的眼上裝上閃動的小燈泡;在婚宴中上乳豬前,先把燈光調暗,然後才由侍應生列隊隆重地奉上乳豬。除了被留在婚宴的桌上以外,在粵語的俚語內,「豬」亦被用作暗指女子的童貞。

琉球的烤乳豬

琉球的烤乳豬稱為「豚の丸焼き」,以出生35日大的小豬加上味噌汁烤成,常於婚宴和其他喜慶場合食用。

葡萄牙燒乳豬

燒乳豬是葡萄牙的名菜,葡萄牙傳統美食之一。用橄欖油葡萄酒黑胡椒百里香大蒜和其他成分製成的醬汁醃製,烤到金黃,外皮酥脆,肉質軟嫩,入口即化。

西班牙語國家的燒乳豬

燒乳豬是西班牙系語國家西班牙,古巴波多黎各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共和國等國家的節日食品稱為lechón;將乳豬去內臟,穿以米棒在炭火上烤熟,全豬上桌。在古巴,亦可將燒乳豬肉片成片,與切片的番茄黃瓜一起夾在麵包中,撒上鹽及辣椒汁食用,物美價廉。

菲律賓燒乳豬

菲律賓的烤乳豬源於西班牙,會在乳豬抹上一種由雞肝,大蒜,胡椒和醋和成的醬料。相比廣東的烤乳豬,菲律賓式的烤乳豬沒有了含甘草五香粉,但香茅味比較重[4]

德國燒乳豬

Thumb
德國燒乳豬

德國的燒乳豬是慕尼黑啤酒節等節日時的傳統食品。通常在火爐中或燒烤架上燒烤而成[5]

逸聞

  • 中國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曾一度到女婿王濟家做客,有一道蒸乳豬,味道特別鮮美,王濟稱小豬是用人奶餵大的。皇帝聽了不舒服,沒有吃完便離席而去。[6]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