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火山爆發指數(Volcanic Explosivity Index,簡稱VEI)是1982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克里斯·紐豪爾教授(Chris Newhall)和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史蒂芬·塞爾夫提出的量表,以噴出物體積、火山雲和定性觀測用來量度火山爆發的強烈程度。
火山爆發指數採用開放式尺度,歷史上最大型的火山爆發強度為8級,而非爆炸性噴發強度為0級,指數每增1級表示火山爆發威力大10倍。在奧陶紀與更新世之間發生的已發現的火山爆發指數8級的火山爆發共有47次,其中42次在過去3,600萬年內發生,最近一次是在26,500年前發生的陶波火山爆發。[1]
火山爆發指數 | 噴出物體積 | 分類 | 描述 | 熱柱 | 頻率 | 例子 | 過去10,000年發生次數* |
---|---|---|---|---|---|---|---|
0 | < 10,000 m³ | 夏威夷式 | non-explosive | < 100 m | 持續 | 冒納羅亞火山 法格拉達爾火山 |
很多 |
1 | > 10,000 m³ | 夏威夷式/斯通波利式 | gentle | 100-1000 m | 每天 | 斯特龍博利島 | 很多 |
2 | > 1,000,000 m³ | 斯通波利式/伏爾坎寧式 | explosive | 1-5 km | 每週 | 加勒拉斯火山(1993) | 3,477 |
3 | > 10,000,000 m³ | 伏爾坎寧式/培雷式 | severe | 3-15 km | 每年 | 敘爾特塞(1963-1967) 老昆布雷火山(2021) |
868 |
4 | > 0.1 km³ | 培雷式/普林尼式 | cataclysmic | 10-25 km | ≥ 10年 | 艾雅法拉火山(2010) | 421 |
5 | > 1 km³ | 普林尼式 | paroxysmal | > 25 km | ≥ 50年 | 維蘇威火山(79) 富士山(1707) 聖海倫斯火山(1980) 東加海底火山(2022) |
166 |
6 | > 10 km³ | 普林尼式/超普林尼式 | colossal | > 25 km | ≥ 100年 | 喀拉喀托火山(1883) 於埃納普蒂納火山(1600) 皮納圖博火山(1991) |
51 |
7 | > 100 km³ | 普林尼式/超普林尼式 | super-colossal | > 25 km | ≥ 1,000年 | 坦博拉火山(1815) 米諾斯火山爆發 |
5 (+疑似2) |
8 | > 1,000 km³ | 超普林尼式 | mega-colossal | > 25 km | ≥ 10,000年 | 陶波火山(25,360 BC) 多峇火山(74,000 BC) 黃石火山(630,000 BC) |
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