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型肝炎表面抗原(英文: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簡稱B肝表面抗原、HBsAg,又稱澳洲抗原(Australia antigen)或澳抗,是指B型肝炎病毒的表面抗原,抗原檢測陽性表明患者已感染了B肝病毒,B肝可為急性或慢性(包括病毒攜帶者,俗稱「肝帶菌」)[1][2][3][4][5]。B肝病毒為有包膜病毒,其病毒包膜的表面蛋白可成為表面抗原,在感染人體時能被相應的抗體蛋白所識別[6]。
1964/65年,美國科學家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在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身上首次分離出B肝表面抗原,因此命名為「澳洲抗原」[3][7][8]。1968年,美國紐約血液中心的病毒學家阿爾弗雷德·卜林斯(Alfred Prince)發現一位病人輸血前沒有澳抗,輸血後罹患肝炎並且有了澳抗,因此斷定此蛋白質是導致「血清型肝炎」(即「B肝」)病毒的一部份[9]。1976年,布隆伯格因其對B肝的研究而獲頒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
臨床上,對B肝表面抗原進行血液檢測是診斷B肝感染的主要依據[1][2][4][11]。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有無症狀,B肝患者的血漿中都存在B肝表面抗原[12]。
B肝感染包括急性(感染時間不到6個月)和慢性(感染時間達6個月或以上;包括病毒攜帶者)[4][13]。依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全球有2.96億人患有慢性B肝感染、每年新增約150萬人感染B肝,2019年B型肝炎導致約82萬人死亡,主要由於肝硬化和肝細胞癌(即原發性肝癌)[11]。急性和慢性B肝的血液檢測區分標準為[1][14]:
如同時檢測B肝e抗原、B肝e抗體,則除上述HBsAg、HBcAb兩項指標陽性外,依據下述陽性指標B肝患者一般還可分為[15]:
利用B肝患者血漿中的B肝表面抗原,美國免疫學家莫里斯·希勒曼領導的團隊研發出了早期的B肝疫苗,並於1981年上市[16]。此後,希勒曼團隊將疫苗改進為重組酵母B肝疫苗,於1986年獲批上市[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