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蛇函(ophiocistioids)是一類已滅絕棘皮動物,生存於古生代奧陶紀中生代三疊紀[2],是棘皮動物門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的6個綱裡唯一沒有延續到現代的一類。牠們被認為是現今海膽綱海參綱姊妹群,具有介於海膽和海參之間的形態特徵。[3][4]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科 ...
海蛇函綱
化石時期:奧陶紀至卡尼階[1][2]
Thumb
海蛇函復原圖(Sollas, 1889)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棘皮動物門 Echinodermata
亞門: 海膽亞門 Echinozoa
綱: 海蛇函綱 Ophiocistioidea
Sollas, 1899
  • Volchoviidae
  • Eucladiidae
  • Sollasiniidae
  • Rhenosquamidae
  • Rotasacciidae
  • Linguaserridae
Close

名稱

海蛇函的學名"ophiocistioid"是來自於希臘文ophis(蛇),另一希臘字kiste(盒子)[4],以及字尾eidos(形式),指的是牠們堅固的體盤以及從體盤邊緣伸出的、有如海蛇尾的腕的多條管足英語tube feet

描述

Thumb
Eucladia woodwardi的復原圖(Charles Schuchert, 1915)

海蛇函的身體呈扁盤狀,五輻對稱,位於體盤下方(腹面)的正中央,口器構造複雜,由5枚顎骨和一系列鉸合骨片組成,這些特徵和海膽相似。如同海膽的口器被稱作「亞里斯多德燈籠」(Aristotle's lantern),研究者也用「燈籠」(lantern)來稱呼海蛇函的口器。

海蛇函似乎沒有肛門,但體盤上表面有篩板英語madreporite,被似乎是生殖孔的構造環繞。

五條步帶自口部發散至體盤腹面的邊緣,但沒有延伸到背面,每條步帶各自在體盤邊緣長出許多大小不一、覆有細小骨板的管足英語tube feet(一說是腕)。[4]

完整的海蛇函軀體化石非常稀少,大多數的屬及種都是根據零散的顎骨化石定名的。這種來自海蛇函的特殊「牙齒」化石有一個專有名稱:Goniodonts。由於其完整化石的稀缺性,目前對海蛇函的生活習性所知甚少。[3][4]

奧陶紀Volchoviidae科以及志留紀SollasinidaeRhenosquamidaeEucladiidae科屬於同一演化支,在石炭紀早期滅絕,牠們的體表覆蓋著堅硬的骨板,海蛇函綱為數不多的軀體化石主要都是這類海蛇函留下的。而另一個演化支則一直延續到三疊紀,包括RotasaccidaeLinguaserridae科,其特徵是體表骨板退化,變成了位於體內的輪形小骨片,和海參的骨片相似。[5]

分類

海蛇函綱下分為六個VolchoviidaeEucladidaeSollasiniidaeRhenosquamidaeRotasacciidaeLinguaserridae[5]其中Rhenosquamidae科是否屬於海蛇函綱是存疑的,因為其模式屬Rhenosquamus的化石中被認為是海蛇函特徵的「鱗狀管足」的器官實際上可能不是這樣的結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