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裔泰國人社群歷史悠久,還在近年發展成一個大型的僑居社群。在曼谷居住,而且已經向領事館登記的日裔人士佔全國所有已經向領事館登記的日裔居民的三分之二,他們也是日本國外規模第四大的日本人社群,僅次於洛杉磯、紐約市和上海。[3]日本居民推測當地日本人的實際人數可能比官方數字還要多若干倍,因為許多暫住性居民,尤其是那些持長期旅遊簽證進入泰國的人,都沒有向日本駐泰國大使館或領事館登記。[4]
移民歷史
從16世紀80年代到17世紀30年代,位於阿瑜陀耶王國(大城王國)首都阿瑜陀耶(大城)的日本人社群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多。這些人包括貿易商人、僱傭兵和流亡的天主教徒。這些人最初是乘坐朱印船抵達的暹羅的,而朱印船是當時掌控了日本與暹羅之間的貿易的一種船。到了1620年時,位於昭拍耶河東岸、阿瑜陀耶城東南的日本人居住區,已經有1000到1500名居民,成為了僅次於馬尼拉日本人社區的日本國外規模第二大的日本人社區。他們中著名的一員,便是山田長政。山田曾擔任過頌探國王的一名軍事顧問,並因此而聲名顯赫。不過,在1630年,西沃拉翁(之後被稱為巴沙通國王)派他去鎮壓立蟈(今那空是貪瑪叻)的一場叛亂。他不僅在戰鬥中受了傷,之後還被巴沙通派來的特使下了毒。山田死後,巴沙通又襲擊了日本人在阿瑜陀耶的居住區並趕走了那裡的居民。在這次事件中,大多數日本人都被殺害了,只有一些人後來找到了在立蟈的山田軍隊的倖存者們,跟他們一起逃到了柬埔寨。聽到這個消息後,當時的日本幕府將軍德川家光便立即中斷了與暹羅的關係。[5]
由於日本加強了「鎖國」政策,逃出了暹羅的日本人中只有一些人能設法返回祖國,而大多數人最後都發現自己已經處於永久流亡狀態了。巴沙通試圖重建與日本的貿易並邀請了一些日本人返回阿瑜陀耶。到了1637年時,可能有300名日本人生活在那裡。不過,日本繼續拒絕任何來自阿瑜陀耶王國的船隻停留在他們的港口,而只將這一特權留給了來自中國和荷蘭的船隻。那些在當時移民到了暹羅的日本人們,在移民暹羅時,似乎並沒有隨之帶來任何婦女兒童(然而一些學者猜測他們中的那些天主教徒們可能帶來了家人)。無論如何,大多數日本人當時似乎已經與當地婦女通了婚,並且又過了幾代人,他們的後代也融入了暹羅社會。[5]
隨著1887年的《日暹親善與貿易聲明》,日本人開始慢慢地再次來到暹羅。[1]據報道,日本與暹羅兩國政府在1894年談判確立了日本移民在暹羅的合適的定居點,這些移民將在那裡從事農業工作,開發處女地。[6]不過,這些計劃最終未見什麼成功。在1896年,可能有30到50名日本人生活在曼谷,而在泰國各府則一個日本人也沒有。[7]到了1897年,暹羅的日本人正處在法國的保護之下,但是在那一年,一所日本公使館也在曼谷建立,其公使為稻垣滿次郎。[8]日本與暹羅在1898年簽訂了一份條約,憑此,在暹羅的日本人被授予了治外法權,但是之後在一部暹羅刑法被通過後,這份權利便終止了。[9]在1913年,在暹羅有219名在領事館登記了的日本人(157男,62女)。[10]在1902年,觀察者們注意到了一個增長的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被雇用為了暹羅政府的顧問。[11]這些被雇用的日本人包括法律、教育及養蠶業等領域的專家們。[1]日本人社群的男子們多是受過教育且技術熟練者,因而他們不僅僅是體力勞動者;不過,他們中的女人們卻主要由娼妓或曾為娼妓者們組成。有時候,她們被叫作「唐行小姐」。[12]在暹羅的日本國民中,還有一些是朝鮮人與台灣人。[13]關於這些台灣人的國籍的問題是有些令人困惑的:他們也許應該被視為海外華人——就像別的暹羅華人一樣,也許應該被授予領事保護權——就像日本國民一樣。[14]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華商群體異常激烈地聯合抵制日貨。[15]而隨著日本與英國關係的惡化,移居新加坡及其他英屬領地的日本人們又再次移居到了暹羅,以恐被英方拘留。[16]1941年,隨著日本對泰國的入侵與占領,更多更多的日本人來到了這個國家。戰爭結束後,在泰日本人中,除了能夠證明自己已成為了泰國的長期居民的人,其他所有人都遭到了英軍當局的遣返,這其中也包括了平民們。[17]由於對戰爭罪行的起訴,遣返回國的行動被耽擱。到了1946年9月,那些在戰爭結束時就已待在東南亞的日本人,仍有約六分之一留在原處,其中約包括有9500人在暹羅。[18]
商務與僱傭
在日本與暹羅於1898年建立起關係之後,暹羅政府邀請了15名日本養蠶專家來幫忙發展該國的蠶絲出口業。他們被派到了這個國家東北部的依善地區。儘管這件事在增進日暹關係上是一個成功,以至於它導致了泰國農業大學的建立,然而在事實上,這一活動卻未能成功地提升蠶絲產量。[19]在1909年初,兩國對這一項目的官方支持都開始減少了,而到了1913年,在蠶病爆發之後,該項目的資金也被切斷了。[20]
在20世紀80年代,大多數在泰日本人都是作為移居國外者而被派到那裡的,而派遣他們的則是大型的日本股份公司(「株式會社」)或政府組織。在泰日本人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個體戶商人或企業家。日本外務省在1989年的調查顯示,在2392名持有工作許可證的在泰日本人中,有1046人是經理,444人是工程師,292人是其他種類的專家,184人是生產督察員,139人是商務負責人。日本政府的統計資料顯示了總計有10579名日本人停留在泰國,其中有9525人在曼谷。他們占據了這個接納了他們的國家的經濟領域的上端,賺取的薪水有泰國全體勞動者平均工資的六到十二倍之高。[21]
在最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了移居泰國的日本人社群。這些人工作於提供日語服務的日本人聯絡中心以及別的業務流程外包公司,比如「大宇宙」和「傑作」。儘管他們的薪水不到他們在日本可以掙得的薪水的一半,然而由於泰國的生活耗費較低,所以居住在泰國,他們也能享受到這個國家的這一優勢;同時,那些開辦在日本的公司的勞務僱傭問題也會給他們帶來許多社會壓力,而居住在泰國,他們也避開了這些壓力。另外,在泰日本公司的雇主們,比起雇用當地人,更偏愛於雇用日本人勞動者,因為這樣可以避免發生文化上的誤解,而且這還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在日本的客戶們不會接受與以日語為第二語言的泰國人做生意。[22]
衛生保健
2001年對清邁蘭醫院(Ram Hospital)的4315名日本人患者的研究發現,他們最常見的健康問題(根據ICD-10分類)涉及到呼吸道疾病(739例)、消化道疾病和傳染性疾病。不過,該研究的作者們也注釋道,成年日本人趨向於只因急性疾病而去就醫。作者們對生活在這座城市的日本移居者們提供了診察,並發現許多人正遭受著慢性疾病之苦;他們催促這些患者親往醫院就醫,去處理他們的病情。[23]
2005年對曼谷醫院的日本人患者(11200名患者,約占該年該院所有非泰人患者的八分之一)的研究發現,大多數患者為30多歲、40多歲及50多歲的男性;而女性患者及20多歲的患者則明顯更少。[24]若是只關注真正的在泰居民們中的患者,而不關注那些旅遊者們的話,會發現這些人的健康問題顯示了他們與泰國本地人患者的一些差異。再次根據ICD-10,「已確定的傳染病和寄生物病」在日本人患者中並不常見,而在泰患者中卻是常見的,而「肌骨系統病和結締組織病」則顯示為相反的趨勢。[25]比較移居泰國的日本人患者和在日本的患者們,會發現「內分泌病、營養性疾病及代謝病」和「精神病與行為失常」在前者中被較為不頻繁地診斷出,而「呼吸系統疾病」和「已確定的傳染病和寄生物病」在前者中則被較為頻繁地診斷出。[26]
媒體
在泰國,被日本移民們閱讀得最為廣泛的出版物之一是《DACO》(日語:ダコ;泰語:ดาโกะ)雜誌。它始於1998年,由沼館干夫(日語:沼舘 幹夫/ぬまだて みきお Numadate Mikio)創刊。沼館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青森人,他從1986年起成為了泰國居民。雜誌的是免費發行的,它們通常位於素坤逸路沿線的日本拉麵館裡,而這些麵館吸引的也主要是日本人食客。沼館在2003年還創建了《DACO》的一個泰文版本,來為泰國人民介紹日本文化。另外,一個基於曼谷的24小時的廣播電台——J波段FM 93.75,從2004年起,差不多有30%的時間在用日語廣播。他們有許多泰日混血的雙語DJ,並且他們的許多日語節目內容——尤其是日本流行音樂,也在當地的泰人中找到了聽眾。[4]
有一些日文和泰文的書籍和影片以以日裔泰國人的歷史和現狀為主題. 通瑪揚迪的小說《悲情鴛侶》描述了日本占領泰國時期,一名泰國女子和一名日本皇軍軍官的關係。這部小說被多次改編為影視作品,包括1996年的《日落湄南河》。[27]一部更近的作品是辻仁成的小說《再見,總有一天》,講的是一位在泰日本女士和一名已婚日本工薪族男士的風流韻事。它在2010年也被改編為了電影。[28]當年在阿瑜陀耶的日本人社群在2010年的泰國電影《山田長政:大城武士》中也得到了描繪,其主演是大關正義和巴穆拳館播求。[29]以日本人娼妓為主題的一部泰文虛構著作《暹羅唐行小姐惠子回憶錄》(The memoir of Keiko Karayuki-san in Siam),其英文譯本在2003年也被出版了。[30]
教育
小學與初級中學泰日協會學校和高級中學如水館曼谷國際學校,都坐落於曼谷。泰日協會學校是拉差分校則位於是拉差。[31]
在泰日本人的補習課程學校包括有清邁日本人補習授業校(日語:チェンマイ日本人補習授業校)和普吉日本人補習授業校(日語:プーケット日本人補習授業校)。[32]
另見
- 「南蠻」:過去日本人對東南亞人的稱呼。
- 有馬純廣(日語:有馬 純広/あリま すみひろ Arima Sumihiro):阿瑜陀耶的一位日本人領袖。
- 日本駐泰國大使館
- 日本入侵泰國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泰國
參考
參考書目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