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隆平原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Catalaunian Plains),又稱沙隆戰役(英語:Battle of Châlons),於451年發生在今天法國香檳沙隆(Châlons-en-Champagne)地區,是一場由羅馬將軍埃提烏斯西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領導的聯軍與由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聯軍之間的戰役。這次戰役標誌著西羅馬帝國最後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也是埃提烏斯軍事生涯的巔峰之戰。儘管西羅馬帝國聯軍最終取得了勝利,但狄奧多里克一世在這場戰鬥中陣亡,同時,阿提拉也在此戰後離開了高盧,並將目標重新轉向義大利本土。

Quick Facts 沙隆戰役, 日期 ...
沙隆戰役
匈人入侵高盧的一部分

沙隆戰役中
匈人(綠)西羅馬聯軍(紅)的進軍路線
日期451年6月20日
地點
現今法國東北部一處
結果 西羅馬帝國聯軍勝利
參戰方
西羅馬帝國
西哥德人
阿蘭人
匈人帝國
東哥德人
格皮德人
指揮官與領導者
埃提烏斯
狄奧多里克一世 
多里斯蒙德
桑吉班
阿提拉
兵力
30,000人–50,000人 30,000人–50,000人
Close

背景

在公元450年前後,西羅馬帝國對高盧以及義大利各省的控制已經明顯削弱,阿摩里卡(今天的布列塔尼,位於法國北部)成為唯一仍在帝國名義下的控制區。與此同時,遊蕩在西羅馬帝國邊境地帶的日耳曼部落大多已經定居,由各部落領袖組織,成為帝國的僱傭軍北高盧介於萊茵河馬恩河之間的地區被法蘭克人所占據。西哥德人阿基坦地區蓬勃發展。勃艮第人阿爾卑斯山脈附近表面上服從,實際上卻涌動著起義的浪潮。

帝國唯一實質控制的地區僅剩地中海沿岸。這一區域寬窄不一:自奧爾良開始,沿著盧瓦河谷上游直到羅納河下游,呈現出帶狀分布。

約達尼斯所述,阿提拉被汪達爾蓋薩里克所挑唆,向西哥德人發動了戰爭。同時,蓋薩里克試圖在西羅馬帝國和西哥德人之間製造衝突。

西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姐姐奧諾莉亞在宮廷政治鬥爭中失敗,隨後被皇帝軟禁在東羅馬的一座修道院中。瓦倫提尼安後來決定讓奧諾莉亞與羅馬參議員巴蘇斯·赫庫蘭努斯結婚,但奧諾莉亞不願被安排,於是尋求匈奴王阿提拉的幫助。她在公元450年春季寫信給阿提拉請求援助,並附上了她的戒指。阿提拉向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建議娶奧諾莉亞作為試探,但瓦倫提尼安三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一提議。東羅馬帝國皇帝馬爾西安得知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拒絕與阿提拉聯姻,為避免衝突,迅速將奧諾莉亞送回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但奧諾莉亞拒絕接受這一安排,再次致信阿提拉。阿提拉於是再次派使者求婚,同時提出割讓一半國土作為嫁妝的請求。面對阿提拉的要求,西羅馬帝國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果斷拒絕。阿提拉趁機集結麾下各民族組成大軍,發動了戰爭。

戰鬥經過

451年初,匈王阿提拉的軍隊自多瑙河出發,渡過萊茵河,一路勢不可擋地向高盧地區殺來,城市無力抵抗,因而相繼陷落,遭受慘重蹂躪。4月7日,阿提拉大軍攻陷梅斯,隨即將戰火帶入高盧。匈人大軍橫掃北高盧,到了5月底,兵鋒直逼奧爾良城下。此時,西羅馬帝國大將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意識到對阿提拉的判斷錯誤,開始組織反擊。

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深知各族對匈人的入侵同感威脅,因此派人四處聯絡,組成了反匈人的聯盟。這個聯盟分布在高盧、西班牙各個日耳曼部落,甚至不列顛凱爾特部落也派兵前來支援。就連長期以來的對手西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也迅速與之達成和解,並親率軍隊前來會師,打算與匈人決一死戰。

就在西羅馬-西哥德聯軍仍在組織的同時,匈王阿提拉的軍隊逼近高盧北部重鎮奧爾良。此時占據奧爾良附近的阿蘭國王桑吉班見阿提拉軍勢洶洶,因此暗中派使者歸順,等到匈人大軍因缺乏攻城器械、無力攻克防守嚴密的奧爾良後,又得知西羅馬-西哥德聯軍已逐漸迫近,於是率部倒戈,一同加入反抗阿提拉的陣營。為了懲罰阿蘭人的叛變,阿提拉率領全軍圍攻奧爾良。阿蘭人與羅馬軍團共同守衛,奮死抵抗,並急派使者向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請求迅速來援。

6月14日,埃提烏斯率領臨時拼湊的聯軍抵達奧爾良,阿提拉因擔心所部分散圍城,會遭到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與城內守軍夾擊,於是將部隊收縮北撤。19日,西羅馬-西哥德聯軍中的法蘭克人對掩護匈人主力後撤的哥德人發起襲擾,造成大量傷亡,但這只是大戰來臨的前奏。

次日,雙方在特洛瓦與沙隆間的卡塔隆尼平原展開交戰。阿提拉將匈人騎兵置於前線,東哥德人安排於左翼,哥德人安排於右翼。埃提烏斯則將首鼠兩端的阿蘭國王桑吉班部署於中軍,用以消耗匈人騎兵,而將羅馬主力部署於左翼,右翼則由西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率領對付東哥德人。

阿提拉將主力置於中央,本意是打算以騎兵突擊貫穿西羅馬-西哥德聯軍陣線,將其切成兩段,各個擊破。然而,曾長年生活在匈人帝國的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深知匈人的戰術習慣,因此刻意將主力放在左翼,任由匈人騎兵與阿蘭人消耗,而以精銳羅馬軍團對付蠻族混合部隊,以保持主力戰力。

戰鬥開始後,匈人聯軍與對手進行激烈的交戰,卻未能取得上風,因而士氣受挫。阿提拉見狀,立即出面鼓舞士氣,使匈人聯軍重新振作,很快地就與西羅馬-西哥德聯軍陷入混戰。為了擊潰對手,阿提拉將主力投入對哥德人的戰鬥之中。雙方展開激戰,西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見局勢稍顯不利,於是出馬鼓舞士氣,卻為流矢所中,翻身落馬,死於亂軍之中。西哥德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戰死後,失去首領的西哥德人略陷於慌亂,但在王子多里斯蒙德的指揮下恢復秩序,並迅速展開凌厲的反擊,終於將匈人擊退,慌不擇路的匈人騎兵在退卻途中與羅馬軍團遭遇,造成大量傷亡。

戰鬥持續至夜晚,阿提拉感到大勢已去,於是丟下大部分人馬,只帶著身邊親信突圍,狼狽地逃回用戰車包圍的大營。回到大營後,阿提拉將所有馬鞍都集中在一起,燃起一堆大火,準備在大營被攻破之後跳入火堆自盡,以免受被俘之辱。

此時已入深夜,戰場上依然一片混亂。多里斯蒙德率部追擊時與西哥德主力走散,誤入匈人營地,幸虧隨從拼死保護,多里斯蒙德才得以從敵陣中突圍出來。與此同時,羅馬軍團主帥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在戰鬥中也在混戰中與所部失散,不得不在西哥德人的大營里過夜。在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失蹤期間,羅馬軍團一度傳出他已陣亡的謠言,直到次日凌晨,弗拉維烏斯·埃提烏斯返回軍中才穩定了軍心。經過一日苦戰,雙方屍橫遍野,阿提拉的匈人聯軍終於為西羅馬-西哥德聯軍所敗。[1]

戰後

Thumb
突擊中的匈人騎兵(Alphonse de Neuville英語Alphonse-Marie-Adolphe de Neuville繪)

阿提拉從萊茵河一線撤退表明了西羅馬帝國的最終勝利。

在戰後的數年間,阿提拉仍堅稱對奧諾利亞及他所要求的西羅馬帝國領土擁有所有權。為此,他率領部隊越過阿爾卑斯山脈進入義大利北部,攻陷了包括維羅納米蘭在內的數個城市。最終,他停止了對羅馬城的進攻。阿提拉在羅馬城僅會見了教皇,隨後便率軍撤退。

這場戰役的激烈程度影響深遠,不僅因為阿提拉率領前所未有的軍隊規模入侵歐洲,更在於戰鬥過程的迅速和殘酷。對於此次戰役的傷亡率,吉朋說道:考慮到傷亡率之高,以及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充分證明了歷史學家的評論:在那個時刻,由於君主們的瘋狂,一整代人被消滅了。[2]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