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經羲(1857年—1925年9月18日)字仲仙仲軒,號悔庵蛻叟安徽合肥人,李鴻章三弟李鶴章之子,清末民初政治家,清末歷任各地巡撫、總督,中華民國時期曾任國務總理

Quick Facts 李經羲, 性別 ...
李經羲
Thumb
性別
出生1857年
大清安徽省合肥
逝世1925年9月18日(1925歲—09—18)(67—68歲)
 中華民國上海
別名李仲仙、李仲軒
職業國務院總理兼財政總長
親屬父:李鶴章
岳父:趙繼元
夫人:趙喜官
子:李國松、李國筠
孫:李家驌
曾孫:李道豫
Close

生平

清末經歷

1879年(光緒五年),作為廩膳生(廩生)取得優貢。朝考一等,授知縣。1885年(光緒十一年),因報效海防經費,獲優先選任道員。2年之後,被任命為四川省永寧道道員。1893年(光緒十九年),補授湖南省鹽法長寶道道員。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補授湖南按察使。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任福建布政使,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任雲南布政使。[1]

1901年4月21日(光緒二十七年三月初三日),由雲南布政使升任廣西巡撫。1901年5月21日(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初四日),同雲南巡撫互調職務。[1][2]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末,就任貴州巡撫併兼貴州提督。1904年5月30日(光緒三十年四月十六日),調任廣西巡撫。任內,整頓廣西省內的團練保甲,調查戶口,創設隨營速成學堂。[1][2]1905年10月9日(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十一日),因病辭任,改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1][2]

1909年(宣統元年)1月,升任雲貴總督,到昆明赴任。任內,他在雲南省開發礦山、振興實業。此外,他還起用蔡鍔唐繼堯等留學日本的學生,創設雲南陸軍講武堂,為新軍的創設及強化作出了貢獻。此外,他還參與同英國等諸國就領土問題進行交涉,並作為總督、巡撫的代表奏請清朝朝廷施行憲政。[1]

李經羲在以上內政改革等方面抱持開明態度,對鎮壓革命派也並不積極。其手下的蔡鍔唐繼堯等新軍軍人為革命派傾倒。1911年(宣統三年)10月29日夜,革命派發動昆明重九起義。李經羲被俘虜,但在蔡鍔的指示下獲得釋放,逃往上海[1]

北洋時期

Thumb
李經羲

1913年(民國二年)2月,王芝祥于右任等人在北京組織國事維持會,李經羲參加。此後,他成為北京政府的政治家。[1]

同年7月二次革命後,李經羲接近袁世凱。11月,代替國會的政治會議設立,李經羲任議長,提出解散國會的提案。1914年(民國三年)1月,兼任約法會議議員資格審定委員會委員長。5月出任參政院參政,10月出任審計院院長。1915年(民國4年)袁世凱稱帝,李經羲被封為「嵩山四友」之一(其他三人為徐世昌趙爾巽張謇),作為袁世凱的輔佐。但是,同年12月護國戰爭爆發之際,袁世凱請李經羲遊說護國軍的蔡鍔,被李經羲拒絕,此後他拒絕了同袁世凱的一切合作。[1][3]

1917年(民國六年)4月,因段祺瑞內閣財政總長陳錦濤受賄被捕,5月2日,李經羲被委任為財政總長[4],替代陳錦濤,可是他不太願意接任,逗留天津,遲遲不往北京[5] 。23日,大總統黎元洪罷免段祺瑞國務院總理之職,28日,李經羲繼任國務總理[6],他卻仍舊留在天津,至國會遭解散後,才跟隨張勳於6月14日到北京[7],但因北洋派系內鬥,李經羲組閣受到阻礙[8]。6月24日,李經羲終於就任國務總理[9]。7月1日,張勳擁溥儀復辟,李經羲找張勳理論不果,2日深夜逃出北京[10]李經羲內閣成為北京政府正式內閣中最短命的內閣。8月,李經羲從天津遷往上海[11],自此離開了政治舞台。[1][3][12]

1925年(民國十四年)9月18日,李經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9歲。[1]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