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劇作家、戲劇教育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曼瑰(1907年6月13日—1975年10月20日),別號滿桂、雨初,劇作家、劇場教育家、臺灣早期女權運動者、戲劇運動領導者。廣東臺山人。燕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1933年起赴美深造,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碩士畢業,[1]1937年赴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2],1958年接受聯合國文敎組織獎學金,入耶魯大學戲劇硏究所硏究。[3]曾任教於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今金陵女子大學)、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今中央戲劇學院)、國立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影劇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等。[2]
由於其戲劇成就,李曼瑰曾先後受蔣宋美齡、蔣介石之邀,擔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委員。她也擔任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直到逝世皆任此職)。
1936年她曾以《大觀園》一劇獲得霍柏伍德戲劇獎,以《中國文學批評》4篇獲得霍柏伍德學術論文獎首獎。於臺灣的任教期間,她培植了許多劇場界的優秀人才,更利用自身在政界的影響力,積極推行多項戲劇運動,被稱為「臺灣戰後劇場第一人」。
1975年10月20日病逝於三軍總醫院,享壽68歲。
李曼瑰的戲劇啟蒙可追溯自中學時代,就讀廣州真光中學時就開始接觸戲劇,對西洋名劇及五四運動以後之劇作頗有涉獵。1926年就讀燕京大學後,和作家冰心學習文藝寫作,和劇作家熊佛西學習戲劇。1933年赴美深造後,就讀美國密西根大學英文系戲劇組,期間創作的劇本《大觀園》和論文《中國文學批評》,皆獲好評,1937年再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接受約翰.蓋斯納(John Gasner)的指導,之後便留在哥大圖書館任職,並主編留美學生出版之《遠東雜誌》。
1940年返國,先是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擔任英語系副敎授,隔年受到蔣宋美齡邀請,任「新生活運動婦女指導委員會」文化事業組組長,從事戰時中國的婦女運動,主編婦女刊物,倡導女權思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李曼瑰至國立戲劇專科學校擔任教授,同年在於南京膺選爲第一屆立法院立法委員,屬廣東省婦女委員。
1948年跟隨國民政府來到臺灣,於1950年擔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簡稱「文獎會」) 委員,負責戲劇稿件審查,同時亦持續從事劇本創作和戲劇教育,截至1972年,二十多年間創作了14部劇本,曾任國立師範大學教授、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影劇系主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戲劇電影研究所所長。
戲劇為李曼瑰的主要創作文類,劇作主題涉及女性、反共、社會、歷史等層面。[1]
李曼瑰所推動的重要戲劇運動,包括了新世界劇運(1956-1957)、小劇場運動(1960-1961),主持臺北話劇欣賞演出委員會(1961-1984),發起成立中國戲劇藝術中心(1967),舉辦青年劇展(1967)、世界劇展(1967),引進創造性戲劇教學之概念,推動兒童劇運(1967),設立李聖質基督天主教劇本創作獎(1968),推動宗教劇運等。
李曼瑰逝世後,1975年10月22日,全國教育界、文化界及戲劇界人士集會紀念,尊其為「中國戲劇導師」。[2]
曾獲美國霍柏伍德戲劇獎金和論文獎金、教育部學術文藝獎金戲劇獎、中華民國編劇學會第一屆最佳劇本獎、中山文藝創作獎。[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