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那識梵語मनस्-विज्ञान羅馬化:manas-vijñāna),佛教術語,的分類之一,為瑜伽行唯識學派護法學系或法相唯識宗所說八識中的第七識。具恆審思量之性,又稱我意識我主宰;為與意識(mano-vijñāna)即第六識相區別,雖末那譯為「意」,但manas-vijñāna稱為末那識,不稱「意識」[1]護法論師等稱其為阿賴耶識和六識的俱有依[2]

音義

末那(manas),義譯為,是思量、思考的意思。在《雜阿含經》中,意與經常一同出現,被當成同義詞[3]。是六識六內處六根之一。

出處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有關於識蘊有兩個說法:一為心意識三分,、「末那」與並列[4];二為本識轉識二分,「末那」是七轉識之一[5]。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中,提到識有八種,為阿賴耶識、五識、「意」及意識[6]安慧大乘廣五蘊論》記載為六轉識染污意和阿賴耶識[7]

瑜伽師地論》中記載,阿賴耶識或於一時唯與「末那」俱轉[8],「末那」恆與我見我慢相應,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9],意識依染污末那,而受相縛,不得解脫[10]真諦譯《決定藏論》對應段落稱,阿賴耶識常與「我慢心」相應生,意識依「心」得立[11]

玄奘譯《瑜伽師地論》中指示「末那」為意根[12],玄奘譯《顯揚聖教論》在相應段落將此處的「末那」直接稱為「意根[13],此二論一致記載:以阿賴耶識為所依五識身得生,又因阿賴耶識而得有意根,以意根為所依第六意識得生。真諦譯《決定藏論》對應段落稱,以阿賴耶識為所依五識身和意識得生[14],沒有提及二者之間的意根。

在《成唯識論》中,關於諸識之俱有依的解釋有四種[2]窺基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意地」的所依中[15],也加入了俱有依末那識[16]

第二能變識

瑜伽行唯識學派謂萬法皆為識之所變,故謂八識為能變。第一能變識:阿賴耶識。[17]第二能變識:末那識。[18]諸心所有法乃由八識和合運作而為變現,末那識能在初能變識阿賴耶配合下變現萬法,故名第二能變識。

末那識的功能

第七識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對第八識(阿賴耶識)的進行主觀感應並形成自我意識–恆執阿賴耶識為我、我所有。[19]《大乘密嚴經》卷1有這樣的說法:末那攀緣阿賴耶識,就如同磁石緊吸著鐵一般,染污的末那識,執取阿賴耶為自內我,末那識執持有情身一切法,以為他就是身心的主人。末那識特點是思量,而第六識的特點是識別。由於不可控,透過第七識會產生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

法相唯識宗認為,末那識是第六意識之所依根,故名意根,與前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同屬六根[20]之一,不同於前五根是有色根,是屬於色法;意根是心法,是八識中之第七識,心法無色,屬無色根。

  • 意根是不可見有對,是無色根。
  • 意根是意識所依根,所以稱為意根。
  • 意根是能引生意識的心,所以稱為意根。
  • 意根是意識生起後運作時必須依止才能運作的心,所以稱為意根。

也有人認為,末那識不是意根,他是已經過色塵法塵色法心法,所有行為造作都由自己的末那識(我主宰)決定,但想行之間建立了間隔也就是五蘊的調理而使自己善業,好的行為,甚至可以更好,到達有修養有成就,也就是佛的十一名號。

歷史研究

在龍樹著作中,不曾提到末那識,在唯識學派早期經典,如《解深密經》與《攝大乘論》中,也都沒有提到末那識。在八識學說中,末那識可能是最晚出現的。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中提到八識,其中第二識稱為意,即末那[21]。至《成唯識論》時,末那識學說已被確立,並形成八識體系。

學術界認為《瑜伽師地論》、《解深密經》與《攝大乘論》皆未明確說到末那識,日本學者結城令聞認為,《解深密經》時代尚未有末那識的說法,直到無著時代,末那識學說才被建立。印順法師認為,末那識是由《解深密經》中的阿陀那識與《攝大乘論》中的染污意,逐漸發展而成[22]

地論宗南道派的法上在解釋《十地經論》中「三種同相智」時,以被認為是生死根本的阿梨耶識為第七識[23][24],體現了歷史上曾有個時段,有人不把「意」分立為第六意識和其所依意根即末那識[25]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