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時調,又稱短歌、詩餘、長短歌、三章[1]:975,是續鄉歌、長歌、景幾體歌之後朝鮮半島文學史上出現的一種具有民族代表性的詩歌形式,是朝鮮半島文學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國語詩歌形式,並已發展成為至高麗末期以來國語詩歌的正統體裁。時調在朝鮮文學史的地位相當於中國詩歌中的近體詩地位。至今,仍有人進行時調的創作。[1]:299-307[2]:26
時調由何人在何時首創,已經無法可證。統一新羅時期,鄉歌成為國風,上至君王、貴族,下至普通民眾都創作鄉歌。但隨著韓語的變化和漢語在上層文人中的興起,鄉歌變得不適和時代要求。高麗時期出現了比鄉歌更為自由的長歌。但高麗文人需要表達比民歌更加儒家思想的觀念,於是出現了嘗試將國語詩歌和漢詩相結合的景幾體歌。但景幾體歌大量使用漢字,形式過於呆板,而且太長,因此也不能滿足要求。在景幾體歌的影響下,高麗文人創作出了「作詩能唱」的靈活形式「時調」[1]:299-300[3]:143-144。
時調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態是「平時調」或「短型時調」。平時調精煉、規範,是受漢文律詩薰陶的士大夫文人所熱衷的時調形式。朝鮮王朝後半期,隨著朝鮮社會經濟的發展平時調開始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辭說時調」(長型時調)和「於時調」(中型時調)開始流行。辭說時調是平時調的一個變形。與平時調相比,辭說時調雖然仍保持著三章的結構,終章開頭也以三個音節組成,但句子數目要多。平時調一般每章都是兩句,而辭說時調則至少有兩章的句數超過兩句,中章較長,對話形式較多,在抒發情感方面比平時調更為自由。於時調是平時調的另一種變異形式,在初章或中章中添加一個句子,而終章保持不變。與平時調相比,於時調變異程度較小,作品數量也很少。[1]:580-582[3]:255[2]:26}[1]:975-976
時調由三行組成,分別叫作初章、中章和終章,起到「起」、「承」、「結」的作用。每章有四個音步,每個音步由三到五個音節組成。終章第一個音步必須由三個音節構成,第二個音步是全篇最長的音步,必須由五個音節構成。終章開頭有時也會帶有感嘆詞或語氣詞[1]:300[3]:143。
主要的時調集包括《青丘永言》、《海東歌謠》和《歌曲源流》,這三本古籍也被稱為朝鮮王朝的三大歌謠集。其它的時調集還包括《古今歌曲》、《東歌選》、《南薰太平歌》、《瓶窩歌曲集》、《客樂譜》等[1]:976[3]:309。
《青丘永言》是1728年「敬亭山歌壇」的金天澤編纂的朝鮮文學史上首部綜合性國語詩歌集,收集了自高麗末期以來350年的時調作品,是當時朝鮮規模最大的詩歌集。《青丘永言》收集有998首時調作品。此外還收集了《將進酒》、《相思曲》、《春眠曲》等17首歌辭。《海東歌謠》由「敬亭山歌壇」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金壽長在1763年編纂出版,收錄有883首時調。其中有作者名字的568首,無名氏的315首。《歌曲源流》是1876年朴孝寬及其門生安攻英合編了時調集,收集有800餘首作品。由於該書出版於一個世紀後,因此收集了許多前兩者所沒能收集的作品。《古今歌曲》由松桂煙月翁編撰,收集有294首長短時調,11篇歌辭。無名氏的《東歌選》收錄有235首作品。[1]:976[3]:30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