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概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日本帝國曾在1895年-1945年之間擁有殖民地,部分文章會使用「日本殖民帝國」(英語:Japanese Colonial Empire)來形容這一時期擁有殖民地的日本[1][2][3]。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清朝,通過《馬關條約》取得第一塊殖民地台灣島[4]。此後,庫頁島(日本稱樺太島)南部(建樺太廳)、遼東半島南部(建關東州)、以及朝鮮半島陸續成為日本殖民地。一戰後日本又從戰敗國德國手中取得部分南太平洋島嶼(日本稱南洋群島)的託管權(建南洋廳)[5][6]。
日本也曾短暫擁有中國山東省青島市。一戰中的1914年,日本對德國宣戰,軍事占領其殖民地膠澳租借地,並在戰後正式從德國手中取得該地區。膠澳租界地自德國轉給日本而非歸還中國一事後來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經過中方的外交努力,1922年,日本將膠澳租借地歸還給中國[7]。
因日本在二戰中戰敗,日本於1945年8月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戰後盟軍對日本的安排,日本必須放棄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日本投降後,日本各殖民地由盟軍控制,日本自此失去所有的殖民地,殖民歷史宣告終結。根據1951年簽訂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宣告放棄對所有殖民地的主權[1][6][8]。
在1895年前,日本陸續將南方諸島、琉球(今日本沖繩縣),以及千島群島等近海島嶼納入統治範圍。這些地區被日本視為內地,其管轄方式與後來取得的外地有所不同[1]。
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清朝,根據戰後簽訂的《馬關條約》取得第一塊殖民地台灣島。日本取得台灣島初期,台灣各地反抗運動頻發,日本方面也實行嚴厲的高壓統治,日本難以統治,第三任總督乃木希典甚至提出轉售台灣島的建議。後來在後藤新平的主導下,日本轉變了對台的統治策略,開始實行相對溫和的統治手段。此外,日本也開始對台灣進行一定的建設,使台灣的經濟在日治時期得到一定發展[4][9]。但另一方面,日本也在台灣進行經濟殖民,強迫台灣為日本本土提供原材料以及蔗糖等農產品[10]。在日本統治後期,日本在台灣實行皇民化運動等文化同化政策,力圖增強台灣居民對日本的認同[11]。
在甲午戰爭後,日本在朝鮮王朝以及其後的大韓帝國的影響力不斷增強,但俄國在朝鮮也有相當強的影響力。日俄戰爭爆發後,日軍開進漢城,並強迫大韓帝國簽訂《日韓議定書》協助日本作戰。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勝,俄國在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大減。1905年11月17日,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乙巳條約》,大韓帝國成為日本保護國。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日本合併朝鮮半島,將其作為自己的殖民地進行管理[12][13]。
日本統治朝鮮前期,日本在朝鮮半島實行高壓的「武斷統治」、對朝鮮各地的反抗運動進行鎮壓。1919年爆發的朝鮮三一運動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場大規模的獨立運動促使日本政府重新評估其統治策略。隨後,日本逐步轉向了被稱為"文化統治"的相對懷柔的政策。在20世紀20年代,日本則是在朝鮮扶植親日階級、對朝鮮人採取分化政策,煽動不同階級之間的對立[來源請求]。20世紀30年代後期,日本開始實行皇民化運動等文化同化政策、提出「內鮮一體」、「日鮮同祖」,希望藉此逐步消除朝鮮人的文化與民族認同,並加強朝鮮人對日本本土的認同[14]。
日治時期,朝鮮半島的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因對朝鮮的發展是以服務日本本土為目的,在這一過程中不乏朝鮮人受到日本統治者剝削的情況[15][16]。
明治時代,日本曾向庫頁島(樺太島)南部派遣殖民者。但在《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簽訂後,日本以千島群島作為交換,承認俄國對整個庫頁島的主權[17][18]。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取勝。根據戰後簽訂的《樸茨茅斯和約》,日本從俄國手中取得庫頁島(樺太島)南部。 1907年4月,日本設立樺太廳,取代原本的管理機構樺太民政署。樺太廳的總部位於大泊町(今屬俄羅斯科爾薩科夫)。日本在統治庫頁島南部期間,曾進行過一定程度的拓荒活動,當地的工業、林業,以及礦業都有一定發展。日本遷往南庫頁島的移民主要來自日本本土以及日治朝鮮。1943年,日本將樺太廳納入日本本土的統治體系,直到1945年當地被蘇軍占領[19][20][21]。
1920年-1925年之間,日本曾趁俄國內戰西伯利亞干涉期間占領庫頁島北部。直到1944年,日本都擁有在庫頁島北部開採煤礦與石油的特權[22]。
根據日俄戰爭後簽訂的《樸茨茅斯和約》,日本強迫俄國將租借的關東州(大致相當于于今中國遼寧省的旅順、大連地區)轉給日本統治。根據該條約,日本還一併獲得了在南滿鐵路沿線的特權。根據《二十一條》要求,關東州的租期延長到了99年。日本關東軍的前身滿鐵守備隊最初就是為保障日本在南滿鐵路的特權而設立。日本將南滿鐵路的終點站、關東州的大連作為貿易港經營,而旅順港則是作為日本海軍的軍港[23]。
一戰爆發後,日本站在協約國一方,而德國屬日本的敵對陣營同盟國。1914年,日本對德國殖民地膠澳租借地(大致相當今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出兵,並在11月占領該地。一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日本正式從德國手中取得在膠澳租借地的權益。因中國未取回膠澳租借地的主權,此事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經過中方的外交努力,1922年,日本根據《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將膠澳租借地(青島)歸還中國[7][24]。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海軍在南太平洋擊敗德國海軍,並占領德國在這一地區的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這一地區的託管權授予日本,是為南洋群島託管地。日本在這一地區設立的統治機關是南洋廳[25]。
根據二戰後期盟軍對日本戰後的安排,日本二戰後的領地被限制在日本本土以及一些由同盟國決定的小島[26]。日本投降以後,殖民地台灣島由中華民國占領、朝鮮半島由美蘇雙方分別占領(蘇聯民政廳、駐朝鮮美國陸軍司令部軍政廳)、關東州和南庫頁島由蘇軍占領,南洋群島後由聯合國授權美國進行託管。自此,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殖民歷史劃上句點。根據1951年日本與其他48國共同簽訂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宣告放棄對所有殖民地的主權[6][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